笔锋教育

毕业论文范文:从《致命ID》看多重人格障碍

来源:笔锋教育作者:admin网址:http://www.ibefront.com浏览数:3597 

从《致命ID》看多重人格障碍

摘 要

多重人格,即分裂性认同障碍,意味着个体有多种不同人格而且在不同的时候显现。这种戏剧性的心理障碍已经成为很多小说和电影的主体。电影《致命ID》就是通过一个看似悬疑的故事描绘了这样一个心理学病例,以此表达着我们无处寻求又无法逃避的自我,即无可逃避的从不是命运,而是我们自己。本文就电影中的十一重人格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通过对电影展开方式的描述把主人公的十一重人格叠加在一起并贯穿全文。

关键词:《致命ID》;多重人格;障碍;分析

ABSTRACT

Multiplepersonality, that is, the division of identity disorder, means that individualshave a variety of different personality and appear at different times. Thisdramatic psychological barrier has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many novels andmovies. The movie " Identity " is through a seemingly suspense storydepicts such a psychology case, this expression we have nowhere to seek andcannot escape the self, that is, no escape of from is not destiny, but inourselves. In this paper, the eleven characters in the film are analyzed, and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ay of the film, the protagonist of the eleven characterstogether and run through the full text.

Key words:" Identity "; multiple personality; obstacle; analysis

目 录

... I

ABSTRACT.. I

引言... 1

一、多重人格障碍概述... 1

三、《致命ID》多重人格分析... 2

四、双主线并行的展现方式... 4

五、真实与虚幻...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6



引言

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人格本身是指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具有跨时间和跨情景一致性。在这一定义中,人格是应当具有在不同情境之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然而,随着近年来多重人格病例的不断产生,心理学家也正在探求其发生的原因。口前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多重人格与童年期受虐待的经历有关。由于而对伤害和痛苦的无能为力,一个连贯的“我”的人质只会造成破坏时,孩子选择把这种伤害转移到“别人”身上,通过创造一个大多数时间不清醒的人格来应对危机。再发展一步,就是而对不同的情景,创造出不同的人格加以应对。而最为讽刺的是,现实中的成年人事实上在无意中也是在用这种方法而对生活,随着现实的需要而表现出不同的自己,以至于无法找到真正的自己在哪里。

一、多重人格障碍概述

多重人格障碍是心理疾病的一种,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归类于第一轴的解离症的一种。多重人格具有超过一个(若是2个则称为双重人格)的人格存在,就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着好几个灵魂”。事实上它有过多种名称,在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3)中称为“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属癔症;在ICD-10中称为“多重人格障碍”,属分离(转换)性障碍,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IV)中称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属解离型障碍。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将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定义为该病症的国际统一正式名称。

多重人格的各个亚人格都是各自独立、彼此分开的,一种人格出现,其他人格就自动退场,任何时候,都有一个主要人格占优势,人的行为也就由占优势的人格“值班”、控制,不会出现“好几个人格争夺控制权的混乱状态”。究竟由哪种人格来支配,完全遵循“哪种人格最适应当时的环境和需要,就启动和出现哪种人格”的原则。这实际上就是适者生存法则的心理学翻版。如果我们用“变色龙”或者“变形虫”来理解多重人格,也许会更形象、更直观。比如,用比较自信的人格,去应付具有竞争性的环境;用脆弱、神经衰弱的人格去赢得同情、获取依赖;用画家和艺术家的人格和身份,去应付上层社会等。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多重人格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通过频繁地变换人格,来适应环境的心理现象,是一种适应环境的心理努力。

一、《致命ID》概述

黑夜,荒原,一座孤零零的汽车旅店。由于突发而至的凶猛的暴风雨,道路和通讯被迫中断,10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聚集在这个暂时沦陷的孤岛,面临愈来愈深的恐惧:他们被一一谋杀,相继离奇死去。在死亡面前,众人的理智逐渐崩溃。

这是惊惊电影《致命ID(Identity)的开场,如果从未接触过类似的悬念套路,想必你会陷人深深的困惑:10个个性鲜明的人,濡弱谨慎的父亲、沉默自闭的儿子、慈祥的母亲、虚荣的女演员、从良的妓女、凶恶的假警察,这些陌路相逢的人怎么竟然有相同的生日,他们之间有何关联,为何会发生如此有预谋的屠杀?

原来旅店并不真实存在,只是一个人内心虚拟出来的世界。10个截然不同的人,是同一个心灵所分裂出来的10种人格,他们在脑内进行角斗,争夺对身体的支配权,只有最后的胜利者才可以存活下去。

很少有人猜到谜底。这就是多重人格的世界,当今最为神秘离奇的心理现象之一。

三、《致命ID》多重人格分析

在汽车旅馆这一主线下,出场参与故事的一共有十个人,再加上被藏在旅馆冰柜里的真主人的尸体,实际上胖子脑中是有十一个人格的。

女明星是参与故事中第一个死去的,也就是说这是最为虚弱的人格。可以想见,在胖子的人生中,真正能够身份显赫的机会几乎不存在。结合他所经历的对他居高临下的那些人来看,这部分人格很有可能仅仅出现在他的臆想中,所以这个人格最先消失也在意料之中。

影片中的男主角也就是女明星的司机是整个故事中最正而的形象,他勇敢,善良,有责任感。在撞到小男孩的母亲之后坚持下车救人,而当众人都受困于汽车旅馆而临杀机时沉着应对,最后与假警察同归于尽。这个完美的善良人格是惟一能够与医生联系的,它既是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的表现,同时也是社会外界和道德要求等压力下共同塑造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人格最勇敢无私却最为压抑,甚至怀疑人生的意义。他回忆自己当警察时营救跳楼的女人,却无法回答她对于人生含义的追问。因为这个人格应对的是胖子所能有的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他太过脆弱也太艰难。他和代表着最阴暗人性的假警察是相对的存在。最极端的片段不是真正的人性,因此两人同归于尽时,光与暗相遇,两相湮灭,剩下的是过去、现在、承担等交织而成的胖子最后做出的选择。

而假警察押送的犯人,是他作为连环杀手身份的人格存在,也是影片用来误导观众所设置的角色。然而这个人格并没有在故事里明确表现出对他人的伤害,反而一直处于一个弱势地位,被同伙的犯人欺骗、怀疑、被恐吓,甚至在逃跑时都而对逃了一圈却又转回来的状况。

对于胖子来说,母亲对他造成的伤害是不可磨灭的,因此,在他分裂的各个人格中,都是容不下母亲的存在的。可以说,除女明星之外的三个女性角色都代表了他的母亲某一部分特点。一家三口中的母亲,无比慈爱,却进入汽车旅馆之前就遭遇了车祸,这种正常的母爱对他来说是充满渴望的却到底还是无能为力。假怀孕的新婚妻子,她以孩子作为借口骗丈夫和自己在赌城结婚,但事实上怀孕却是一个谎言。当这个把孩子的角色看得很重要的敏感的女性开始扮演母亲的角色,对小男孩多加照顾时,却因为保护他而死。

影片中最重要的女性角色是妓女,在故事当中,胖子对妓女的态度是摇摆不定的,因为她的身份代表了他真正的母亲,既有无法否认的爱和眷恋,又有不能消磨的恨意。所以一方而他赋予她出场女性中最美好的特质,单纯善良,在危机而前表现得很坚强,希望重新开始回到故乡,他甚至让她差一点就有了美好的结局——回到故乡去种橘子。也许,这甚至就是他幼年时对于安稳生活最天真的向往。另一方而,与此同时,旅店老板对于妓女的出奇的反感情绪,以及假警察在自动贩售机处和她调情的桥段,都是胖子自己的负而情绪和他童年所见杂揉的产物。影片接近结局处,小男孩举起锄头“妓女没有第二次机会”是他终生都不能解脱的梦魔,在这种情况下,最后关好的可能也就被他自己的阴影所吞噬了。可以看出,三个女性角色身上,都有着胖子所希望的一部分特质,但都是残缺的。就好像是在而临孤单、恐惧和悲伤时他一次又一次的幻想,但无论是哪一种,最终却都要落空。

而对于父亲这样的角色,胖子是陌生的。因此他塑造的两个父亲的角色,都显得虚弱。一个温和的继父,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却是懦弱无力的。另一个因为恋人怀孕的谎言而结婚的丈夫,则幼稚而冲动。胖子对于父亲的身份充满了渴望,但因为整个童年里父亲角色的缺席而根本不知道父亲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旅馆的假老板是一个很有趣的存在,从开始他以主人的身份招待其他人一个个住进风雨之夜的旅馆,到后来在一个又一个细节处透露出他的秘密,他都是一个让人觉得舒适的角色。他胆怯、自私、贪财,甚至他的秘密都让人觉得熟悉,他身上充满了真实的生活气息,在这个充满了诡异气息的故事中恰恰是这种平凡才让人安心。他和那个出场就是尸体的真正店主组成了胖子对于平凡生活的经历和认识。

四、双主线并行的展现方式

电影采用双主线并行的方式,直到最后20分钟左右才让里德的人格显现在法官而前,完成两条主线的相交。甚至在开头,同样的暴风雨之夜,法官等待犯人,甚至误导观众使大家以为另一条主线中发生的故事只不过是正赶往听证会的犯人在路上所遭遇的事情。然而,暗示却早已经贯穿全片。

十一个人的姓氏都是关国的不同的州的名称,而开始时胖子就和医生说我知道南加州的首府,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知道,恐怕在他辗转的童年里,他的记忆都是用那些地点和名宇来标记的。妓女的梦想是回佛罗里达州去种橘子,而在电影最初镜头切换时就可以看到医生而前的报纸,报头上的名字显示都是佛罗里达州,可以推断,胖子的故乡就是佛罗里达州。

故事的场景发生在一个无法逃离的汽车旅馆。电影中有一段看似荒唐的场景,被假警察押送的罪犯挣脱了捆绑,试图趁夜色逃走,但在他跌跌撞撞地奔跑了一段路,从一个洼地中爬出来时,同样的汽车旅馆又出现在了不远处的前方,走得越远,离最初就越近。这样的场景常常是出现在噩梦中的,对于胖子的潜意识来说,汽车旅馆就是他童年挥之不去的梦魔。电影开篇时对于罪犯身世的陈述,有过一整段长镜头扫过桌而上的一张张剪报,不同的报纸不同的题目却讲述着同一个内容—男孩多次被母亲抛弃在汽车旅馆。因此,在胖子的潜意识里,这是最重要的地方。事实上,这个地点的选择本身已经为最后的结局做出了铺垫。如果认真发掘的话不难发现这个地点对胖子的哪个人格意义最大,可以说,这个场景本身对应的就是胖子心中那个孤独寂寞的长不大的孩子。因此,那个10岁的男孩成为最终的人格幸存下来就不难理解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何在到达汽车旅馆之前,母亲就已经出了车祸。不管胖子的潜意识中是多么渴望一个保护性的母亲的角色出现,但是在汽车旅馆这个情景之下,母亲永远都是缺席的。换句话说,如果不是母亲的缺席,他也不会一个人呆在一个又一个汽车旅馆里。因此,那个坚强善良对他充满爱护的母亲在走进汽车旅馆之前,就出了车祸,成为一个无力的存在。

两条主线中同样出现的暴风雨之夜可能来自于当时胖子身边真实的天气。一方而为电影增加了误导性,另一方而也为场景的设定做了铺垫。在如此严重的暴风雨下,所有的路都被封死,通讯也被截断,就在这样一个推理小说中典型的“暴风雪山庄”的封闭条件下,一场精神的厮杀宣告开始。同样,汽车旅馆中十一个人相聚不可不谓之巧合,由于医生需要证明胖子的人格分裂现象,因此对他使用药物治疗,逼迫他所有的人格都出现,并且相互残杀,直到只剩下那个善良的人格。

五、真实与虚幻

电影刚一开始时,司机开车去求援并且载上了汽车进水的妓女,而在这一幕中,随着妓女打量的眼光,一个长镜头转向车上的一本书,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在这里导演就已经用这种隐晦的方式对电影想要表达的中心内容给予了解释。萨特在书中曾这样说:曾恨是一种阴暗的感情,即旨在消灭一个别人。并且作为魔化,它自觉地谋划去反对别人。……但是,反过来,憎恨是一种失败。他最初谋划的事实上是消灭别的一些意识。但即使这谋划实现了,它也只能使别人已不存在了。甚至可以说,为了把消灭别人体验为憎恨的胜利,这种消灭就意味着明确承认他人曾存在。于是,憎恨的胜利在它的涌现本身中转化为失败。憎恨不可能离开这个循环。它仅仅代表一种最后的企图,绝望的企图。在这个企图失败后,自为只有重新进入这循环并无限定地任凭自己在这两种基本态度中来回摇摆。”故事中的胖子是受害者,可当他将自己所经历的恐惧化为仇恨时他就已经使自己的命运陷入了这个绝望的循环。的确,曾经是不可磨灭的事实,但人之形成绝非如结构主义者所说,简单得像是计算机程序或黑匣子,只需输入数字和故事就可以输出一个答案。经历是人所必须而对的,但如何而对却并非环境所能够决定。萨特一直坚持自由是人的责任,我们承担自己的选择,而这选择成就我们身为何人。恐惧、悲伤、孤独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同样的恐惧可以使有些人学会勇气,而让另一部分人就此沉沦于恐惧。电影中的胖子是一个可怜人,但是他自己将这种伤痛变成了困住自己的牢笼。

结局中,胖子杀死了专家,汽车歪歪斜斜驶向远方,而那首寂寞的童谣再次响起“我遇到那个不存在的人”,就好像是时间轮回,命运避无可避。然而,如同萨特所说:“因为过去惟一的力量来自于将来:无论我以怎样的方式生活或评价我的过去,我都只能在我对将来的谋划的启示下去生活,去评价。”

参考文献

[1]温全球.多重人格障碍的治疗[J].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4,03:187-188.

[2]李永平.一级症状群作为多重人格障碍的诊断线索[J].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8,01:53-54.

[3]李陈晨.浅析多重人格患者犯罪的处理[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02:156-158.

[4]唐平,康燕.多学科聚焦人格障碍[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12:26-28.

[5]康燕.多学科聚焦人格障碍[D].泸州医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