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锋教育

毕业论文代写:社区音乐教育资源开发研究——以牛歌戏为例

来源:笔锋教育作者:admin网址:http://www.ibefront.com浏览数:18873 

一、社区音乐教育资源概述。

(一)社区音乐教育

社区音乐教育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社区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各级各类音乐教育在内,集各种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主体和对象为一体的全方位教育形式。”社区居民只要热爱音乐有参与的意愿,就可以加入其中,参与的人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社会阶层等。“社区音乐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进行的,以本土文化和区域文化为基础的,旨在提高全体社区成员音乐素质,并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普及性的、大众化的、本土化的、人性化的音乐教育活动。

社区音乐教育针对社区居民,利用社区公共设施进行音乐教育,教授从技能到理论的音乐学的各方面的内容,课程范围广泛、设置灵活,构建社区艺术氛围,提升社区艺术品位。音乐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它强调广大社区居民参与和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内容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和活动,能够对社区居民进行音乐技能的培养和艺术素质的提高。

社区音乐教育增强了社区的吸引力,群众文化、社区教育、社会各类经营性文化培训机构和音乐社团活动、群众性文娱活动等等为社区音乐教育内容和形式提供了拓展和展示的舞台。

(二)社区音乐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广泛,层次多样

社区音乐教育的对象是面对全体社区成员的教育,教育对象有幼儿、儿童和青少年学生,成人及离退休老人等等,是面向大众的教育形式。它创造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的育人环境,形成了全过程的育人方式,实际上是个终身受教育过程,展现了音乐教育过程由短向长的转化。社区音乐教育是以群众为主体,以大众化的培训、演出、竞技、娱乐为主,由于其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性使得社区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因此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广泛性特征制定教育目标和计划。因此,我们按其教育对象的不同,可以把音乐教育分成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来进行普及。面对不同的音乐教育对象进行课程内容设置和丰富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对象的学习需求。

2、教育内容地域性和民族性强

社区音乐教育的区域实施性,导致其受本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颇深,社区音乐教育具有教育的地缘性、区域性及民族性特点。它与民族、国家和地区相联系,受到地理条件、居住人口、社区组织、传统精神、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具有地域文化的个性,带有自身特定的人文、社会、地域特征。一般情况下,社区形成的历史越悠久,文化的积累越丰厚,地域性的特色就越突出。社区音乐教育应结合当地优势,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为主导的具有地方民族传统音乐及特色音乐的音乐教育内容,对传统文化、本地音乐艺术进行发扬继承。同时,还要通过充分利用本地社区及附近的音乐场馆等基础硬件设施资源,为社区音乐教育活动提供场所和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

3、教育形式灵活开放,教育方法多元化

社区音乐教育以社区为载体,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成员进行提高其个人艺术素质的全方位的自身音乐教育再学习过程。根据不同年龄、情况的教育对象的需求来进行音乐教育形式和内容的规划,特别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分类指导,探索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对社区音乐的教育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实现办学主体的多样化,相互协作。以社区所在地的学校为中心和主体,让社会各界都参与到社区音乐教育当中来,以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来进行社区音乐教育。立足于社区,充分发挥社区各方面力量的优势,运用多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丰富音乐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形式多元化进行音乐教育活动。吸纳广大群众参与,从“主体”的各种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激发其学习音乐的热情。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充分体现社区音乐教育形式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二)社区音乐教育资源

根据功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默顿(R.K. Merton)的观点,社会结构构成单位的功能可以是“显在的”(可以意识到和看到的),也可以是“潜在的”(未意识到和未看到的)。有形和无形的社会资源作为社会构成要素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区教育功能的发挥也同样具有显著的和潜在的功能。因而,发展社区教育可资利用的社会资源应定义为:在社区范围内,所有能够满足和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显著的及潜在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主要是指物力、财力、人力等有形资源以及组织、文化、信息等无形资源。在社会资源的这种定义范围之下,我们才能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寻求更为宽广的空间。社会资源的开发是指对社区内尚未出现或尚未被人所发现的潜在社会资源的发掘,既包括对潜在的有形资源的开发,又包括对潜在的无形资源的开发。社会资源的利用是指对社区内已经存在但尚未被利用或没有被充分利用的显著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利用。依照这种定义,对社会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包括对社区的活动中心、群艺馆、图书馆、琴行、文化馆、体育场、电影院、公园、广场、阅报栏、音像社等社区公共设施以及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的开发和利用。这些都可成为社区音乐教育可资利用的资源。

二、平南县社区音乐教育资源调查

(一)现状调查的相关问题概述

1、平南县概况

平南县位于广西东南部,黄金水道西江上游,区域面积2988平方公里。古称龚州,置县已有1700多年历史。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资源丰富的西部结合部,是大西南东向出海的最便捷通道,黄金水道西江从中部流过,上行南宁、柳州、百色,下航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地理位置优越。平南县地处低纬,,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山清水秀,四季如春。全县现辖417镇,2010年末全县人口142.3万人。县政府驻地平南镇,城区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15.8万人。

2、调查目的

首先,本次调查对于笔者真实的了解社区音乐教育的现状有着重要的意义,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真实的数据材料,在交流访谈中掌握了翔实的情况,以此客观地估价平南县社区音乐教育的成绩与不足。其次,通过走访和交流,可以一让社会大众更加全而的了解社区音乐教育的内容,宣传政府在此方面的举措,吸引更多群众加入社区音乐活动的队伍。最后,收集和反馈群众意见,对于平南县发展成为“文化强县”的目标,推动平南县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给予参考建议。良好的经济基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丰厚的历史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硬件设施为社区音乐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3、调查对象和方法

对平南县参与社区音乐活动的居民、活动组织者、民间艺人以及县级文化机构的主要领导人进行了调查和访问,深入的了解最真实的社区音乐教育现状。走访了音乐文化方面的相关职能部门,多方面的了解平南县音乐文化活动的宏观情况,走访了平南县文体新闻局、县文化馆,并对文化艺术方面的主要负责人进行访谈,共参访5人,在走访的过程中获取了大量宝贵的资料,了解了平南县社区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规划。本选题的问卷调查主要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的人群采取了以匿名抽样调查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对平南县的主城区玉潭镇、经济水平较发达的金州开发区关山村以及经济水平欠发达的花明楼镇金元村居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2份。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1、对社区教育开展的形式认识模糊

我国的社区教育的主要推进形式是通过政府机构及其他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但是究其根本动力仍然由地区民众自发产生和形成的。也就是说政府机构及其他职能部门只是起到支持、倡导和推进的作用,而社区教育的真正主体力量还是社区居民自己。

因此,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除了政治机构及其他职能部门的指导性帮助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的自发性的组织和开展。但是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县府社区的居民对于社区教育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还是不足以达到自发性开展社区教育的程度的。调查中还发现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程度还是比较含糊的,有41.3%人表示对社区教育了解一点。走访中发现,居民普遍会把社区教育归类为正规教育,认为只有是类似于学校的有固定教室、固定教室、计划好的课堂内容的教学模式才能认为是社区教育。这就显现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教育形式认识的局限性。

2、居民的学习愿望得不到充分满足

根据调查得出的数据显示,只有12.8%人认为社区提供的活动场地和书刊杂志能够满足学习需求,而对于社区组织的教育活动能够经常参加的人数只占3.8%。对于很少参加社区组织的教育活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工作忙、社区活动帮助不大和社区教育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

3、人力资源的非专业性与资源闲置

与社区教师资源的匮乏的情况不同的是社区其他一些人力资源的闲置,这主要包括社区中有一技之长的专家学者、离退体干部、教师以及热心教育事业的居民,通过调查发现,这些拥有教育资源的人在口常的教育中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只占42%。由此可见,社区教育发展如果现有资源没有开发好和利用好,这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更会造成教育资金的重复投入与建设,总是依靠外部投入,而不寻求自身的发展,会让社区教育的发展陷入资金依赖性的怪圈中。所以社区的组织宣传力度不够,会造成社区志愿者和热心人士参与程度低,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与闲置。

4、物力资源的专属性

通过调查发现,只有21.2%的人物力资源提供的学习资源是丰富的,认为不丰富和医乏的人占总人数的50.7%。学校的教育资源,作为社区物力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与社区进行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着“专属性”,这表现为学校大部分教育资源是为其从事的普通或正规教育服务的,一般很少与社区教育发生直接关系。学校作为社区教育资源主要的供给方,如果不能积极地与社区进行教育资源的共享,这不仅会使社区教育的资源的配给显得尤为匮乏,更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而且对于学校而言,往往也会使学校陷入孤岛教育的泥潭,因为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味的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都不是完善的教育体系,都不能使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牛歌戏在社区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教化作用

牛歌戏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牛歌戏唱的内容和生活息息相关。流传下来的牛歌戏版本有民国时期的,更多的是解放初期民间艺人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这一时期的剧本从唱春牛发展到演绎古代的故事,主要是围绕伦理道德、家庭关系、为人处世、读书进仕、勤劳勇敢、公正廉明等主题展开,形成了许多经典的剧本,如《孟姜女》、《牛郎织女》、《穆桂英挂帅》等。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牛歌戏在内容增加了一些现代元素。比如增加了清洁乡村、计划生育、反腐倡廉、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等主题,形成了现代剧,这种富裕时代气息的现代剧,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有《刁蛮儿媳》、《封山育林》、《家和万事兴》等。

牛歌戏贴近群众生活,容易引起群众的共鸣。杨芝说,有一次,演员在台上表演的时候,演到奸臣作奸犯科、残害忠良的的情节,台下的群众群情激奋,有的群众甚至提着棍子冲上台去,想要殴打“奸臣”。有时演到孝顺父母、妥善处理家庭纠纷的情节,台下的群众频频叫好:“就是这样了!”“这样最好!”

(二)休闲娱乐作用

古时,牛歌戏的兴盛缘于祈福和娱乐;现代,各种娱乐方式不断涌现,但是却无法替代人们心目中的牛歌戏情结。人生如戏,戏里戏外总是叹流年似水。饭后沏一壶清茶,放一段牛歌戏,细细观赏品味,也不失一种闲情逸致。

四、加强牛歌戏在社区音乐教育中的对策建议

(一)普及社区音乐教育理念

要推进社区音乐教育、促进牛歌戏有效的传承,当前的一个紧迫任务是社区音乐教育理念的普及。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区音乐教育使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传统文化在社区音乐教育中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社区音乐教育对普及和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牛歌戏的传承必须建立新的发展理念。

要从思想上转变教育仅仅存在于学校的观念,应该看到,教育载体不再只是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而是广泛扩展到学校教育以外的社区当中。社区音乐教育的作用不仅仅是对音乐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生活品质以及自身素质的提升。要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模式和框架,用社区音乐教育的模式来传承牛歌戏。同时,要明确社区音乐教育不仅仅是社区或教育部门的事,它需要政府各部门协作、配合以及社区居民的参与。

(二)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

社区音乐教育主要是以政府领导为主,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在社区音乐教育中的统筹协调作用。特别是在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初期,建立一种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自上而下的社区音乐教育管理体制,对今后平南县持续开展牛歌戏传承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抓好社区音乐教育管理体制建设,政府部门社区音乐教育理念才有落实之处。

(三)制定规划,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规划是指确定一个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目标的过程。平南县构建“学习型社会”,就必然有社区牛歌戏教育活动的开展。但如何开展、在一定时期内开展哪些活动、要达到何种目标,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首先需要从社区音乐教育牛歌戏传承的现状着手,从平南县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及要求中,在调查实际的教学、管理情况、牛歌戏受众情况的基础上,找寻社区音乐教育中牛歌戏传承现状的存在的问题或不完善之处,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完善社区牛歌戏教育活动,是牛歌戏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其次,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把近期的目标与长期的规划相结合,使之成为平南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动力;再次,平南县政府部门要加强统筹管理,将社区牛歌戏传承教育的发展规划纳入到辖区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去,纳入到教育改革事业的规划中去,让社区牛歌戏传承教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促使社区文化建设的各项事业发展的一致协调。

(四)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发展社区牛歌戏传承教育

每一位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文化观念、组成成分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在社区音乐教育中要发挥牛歌戏自身特有的个性文化,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音乐教育活动,才能使牛歌戏得到青少年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牛歌戏才有了根植于民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慧.社区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大众文艺,2015,23:235.

[2]马达,许冰.国外社区音乐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8,02:55-60.

[3]宋艳玲,马达.社区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 艺术研究,2008,03:13-15.

[4]黄苗,李广贞.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研究综述[J]. 职教论坛,2014,36:56-59.

[5]覃爱民.开发音乐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08:70.

[6]党宇娜.藤县牛歌戏演唱探析[J]. 黄河之声,2014,07:19-20.

[7]黄懿.广西藤县非遗“牛歌戏”的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S1:350-351.

[8]陈丽琴.平南牛歌戏的传播与传承[J]. 四川戏剧,2010,03:65-67.

[9]苏向.牛歌戏音乐特点之研究[J]. 歌海,2010,04:29-32.

[10]王易萍,陈金燕.广西平南牛歌戏的内容及特点分析[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03:28-31.

[11]王易萍.地方戏剧在乡村公共文化生活变革中的价值——以广西平南牛歌戏为个案[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18-24.

[12]马栋梁.社会传统文化对当代牛歌戏文化传播的影响[J]. 艺术探索,2010,05:50-52+66.

[13]谢世团.平南牛歌戏的品牌打造之路[J]. 当代广西,2012,20:54-55.

[14]刘学良.浅析牛歌戏的音乐及唱腔艺术[J]. 创新,2012,06: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