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锋教育

毕业论文代写: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变化及心理护理

来源:笔锋教育作者:admin网址:http://www.ibefront.com浏览数:11233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呈上升状态,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该类疾病具有预后效果不佳、易留后遗症等特点,这使得患者及其家属都很难面对这一事实,所以作为护理工作者,应将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纳入行程,以帮助患者更好的适应新的社会角色。

脑血管疾病作为常见病,主要以脑血栓和脑出血这两种形式影响人们的生活,其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具有起病急、可迅速影响脑功能的特性,是死亡率、致残率都极高的疾病之一。并且当患者出现脑出血或脑血栓等时,还会因为生活自理、语言表达等能力的下降而产生自卑、焦虑、恐惧、愤怒等一系列不良情绪,同时也会给家属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扰。因此,研究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理变化、并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1]。

1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理变化

1.1生活状态导致的心理变化

相关研究发现:脑血管疾病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家庭支持体系不完善、社会活动减少等问题,可导致患者的异常情绪、情感出现频率明显提高[2]。其中生活不能自理主要表现为瘫痪、失语和意识障碍等[3],从而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使患者的精神和心理负担都出现超负荷现象;同时,因为脑出血患者的突然病倒,其家属也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一方面需要解决昂贵的医药费用问题,一方面还要给患者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常使其心理健康受到威胁[4],从而难以为患者提供一个完善的家庭支撑体系;脑血管疾病患者易因失语、抑郁、焦虑和躯体化等症状[5]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社会交流体验减少等问题,使得其不能得到较好的社会支持,从而对其心理造成进一步的影响。

1.2病理改变导致的心理变化

除却由于生活方式和质量发生改变而引起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理变化外,相关研究还表明:虽然脑血管疾病患者精神和情感发生异常的机制尚不能确定,但这极有可能是神经生物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6],其中生物学机制是主要原因。科研人员通过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脑代谢研究发现:神经、情感异常脑血管疾病患者的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A)递质都在正常的基础上有所减少,这说明可能是病理改变损伤了5-HT和NA能神经元以及它的通路,从而使其合成递质减少导致了病人神经和情感发生了异常改变[7],使其表现出异常的情感、情绪。

齐颖等研究发现:当脑组织发生病变时,病灶的局部血流灌注量降低,脑细胞代谢减少,可能其正常的活性及功能丧失[8]。大脑神经元的功能完全依靠脑血流持续供应氧和能量实现,当脑血管病变时,可出现局部脑功能受损和脑血流灌注量减少,若脑血流灌注量降低到一定程度,便可发生脑细胞代谢的异常,停止血供5min便可导致不可的逆神经元损伤[9],可导致患者发生情感、精神的异常变化。

2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2.1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有报道称:脑血管意外后抑郁可使患者的躯体疾病加重、疾病的恢复速度减缓,并且可造成患者的病死率增加三倍的后果[10]。所以脑血管疾病患者,不仅需要对其进行药物治疗和生活护理,更需要加强心理护理,这对促进患者康复和提高其生存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即心理护理的开展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进一步了解患者心理问题所在,减轻其内心的焦虑和恐惧,促使患者更加积极的参与和配合治疗。同时医护人员应通过健康教育或健康指导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以及接受正确治疗的重要性,在督促患者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的同时对其加以鼓励和支持;并告知患者家属及朋友给予其足够的心理支持,耐心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以达到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11]。所以说,积极地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有效地减轻其悲观、压抑和抑郁的程度,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

由于脑血管患者的照顾与康复是长期的,家属常因繁重的照顾工作、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过大而出现压力超负荷现象,尤其是心理压力和社交压力,所以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照顾病人,还应考虑到患者家属的压力负荷感受,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心理护理。对于自身身体状况不佳或年龄偏大的高危家属,护理人员应在给予适当帮助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以降低其各方面的压力感,使其有更充盈的精力和更好的心态来照顾患者[12]。有研究表明:女性家属身心障碍表现得更为明显[13],所以对于女性家属,护理人员应给予更多的同情和支持,并及时倾听她们的内心想法,使其泄焦虑的心情得到宣泄,对她们进行身心健康知识的普及,更有效的地提高其护理能力[14],从而达到让家属更有耐心、更有信心和更有能力的去照顾、疏导患者的目的。

2.3对患者的持续性心理护理

由于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是较高的,一般患者治疗后都会留有一定的后遗症,一般包括躯体后遗症和精神后遗症两方面,心理上他们严重担心脑血管疾病的反复发作,躯体上他们易留有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后遗症,这使得他们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而生活质量作为一种反映人们躯体功能,心理状况以及社会功能及生活条件水平的量化指标[15],其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速度和生存时间,所以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仅限制于院内护理工作人员,患者回归家庭后依然需要接受长期的心理护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院内对家属进行全面的宣教,如回家后应尽量减少患者情绪波动,为患者安排合理饮食,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等。此外,对因躯体留有残疾,肢体和语言功能恢复慢而产生悲观、失落、偏执和易激动情绪,并表现出抑郁、精神萎靡、脾气暴躁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热情地对其进行康复知识和康复护理计划的指导,用治愈的病例鼓励患者,并耐心地帮助患者做康复训练,树立其长期康复锻炼的信心,与家属一起营造一个舒适、安静、温馨的生活环境,使患者感到心情舒畅,积极配合家庭康复护理。并且告知家属要对患者的进步给予鼓励[16],不仅要照顾患者的生活,还要对患者要有充分的耐心和心理支持,从而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悲观和暴躁等不良情绪,加快其身心康复速度。

3心理护理优点的综合分析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对生活中身边病例的观察发现:能得到良好心理护理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康复状况、生存年限都明显优于不能得到良好心理护理的患者。一般在院内,医护人员给予患者的关心、倾听和心理照顾越多,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就越积极;反之则会使患者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状态下,这极其不利于患者的躯体康复和和心理恢复。同时,医护人员对家属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做得越好,其除了自身能更好的维持身心健康外,也能给患者更好的心理支持。出院后,家庭环境温馨、家庭关系融洽的患者恢复的也比那些不能得到良好心理支持的患者快得多。所以说,良好的心理护理对促进患者摆脱心理问题、加速躯体恢复和尽早重新融入社会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作为医护人员应积极提供心理指导、实施心理护理,使患者有最大的信心去战胜病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