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锋教育

毕业论文代写:依恋和计划行为理论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影响研究

来源:笔锋教育作者:admin网址:http://www.ibefront.com浏览数:2720 

研究一:大学生依恋与网络依赖的关系

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把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数据。总共回收问卷328份,实得有效问卷311份,问卷有效率为94.82%。样本的构成情况是:男生人数为152人,女生人数为159人,一年级人数为75人,二年级人数为78人,三年级人数为81人,四年级人数为77人;文科人数为147人,理工科人数为164人,独生子女人数为193人,非独生子女人数为118人。选取样本的大学生年龄范围在19至24岁之间。

研究工具

本文研究当代在校大学生依恋理论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影响主要采用两种研究工具。

第一种研究工具采取白羽和樊富珉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的基础上修订的量表《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测查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状况。该量表共包括四个维度: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人际与健康问题和时间管理问题。其中强迫性上网、网络成瘾戒断反应和网络成瘾耐受性属于网络成瘾症状反应,而人际与健康问题和时间管理问题则属于网络成瘾相关问题。

第二种研究工具根据李同归和加藤和生编制的《亲密关系体验问卷(ECR)中文版》测查当代在校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状况。该测量表由Brennan依据依恋理论为基础编制而形成的。该测量表主要分为两个维度:其一回避维度;其二焦虑维度。回避维度测量概念指的是个体的心理独立程度以及对依恋对象的亲密程度;而焦虑维度测量概念指的是个体对分离的担心和恐惧程度。并且依据这两个维度得分的高低将依恋分为安全型、专注型、冷漠型和惧怕型四种类型。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的方法软件采用SPSS20.0对描述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主要的统计方法有以下几种:一般描述性统计方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等多种方法。

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对样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以下的结论。CIAS-R量表的结果显示:正常网络使用者、网络依赖者和网路成瘾者分别有172、112和27人,分别占55.31%、36.01%和8.68%;ECR量表的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在依恋回避维度评分为(3.40±0.82)分,而在校大学生在依恋焦虑维度评分为(3.77±0.85)分。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我们所得出的研究结论。

(1)不同性别的在校大学生依恋和网络依赖评分比较(表3-1)

表3-1          不同性别的在校大学生依恋和网络依赖评分比较

项目

女大学生

男大学生

T

P

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

12.56±2.87

12.94±3.29

-1.46

0.15

网络成瘾耐受性

9.32±1.99

9.38±2.22

-0.31

0.76

人际与健康

2.03±2.41

12.34±2.64

-1.43

0.15

时间管理

7.71±2.14

8.46±2.52

-3.43

0.00

依恋回避

3.48±0.81

3.30±0.81

2.59

0.01

依恋焦虑

3.76±0.84

3.78±0.87

-0.31

0.76

网络依赖总分

41.63±7.25

43.03±8.73

-2.08

0.04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样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男、女在校大学生在依恋回避、时间管理以及网络依赖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上的显著的意义(P<0.05),在校女大学生依恋回避高于在校男大学生。在校女大学生时间管理评分和网络依赖总分低于在校男大学生。

(2)依恋类型和在校大学生网络依赖倾向的整体分布(下表3-2)

表3-2                     上海某高校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

性别

人数

安全型

专注型

冷漠型

惧怕型

男大学生

152

90(59.21)

14(9.21)

26(17.11)

22(14.47)

女大学生

159

83(52.21)

15(9.43)

34(21.38)

27(16.98)

总计

311

173(55.62)

29(9.32)

60(19.29)

49(15.77)

依恋类型如下表2所示,大学生所占比重依次为安全型、专注型、冷漠型和惧怕型四种类型。其中安全型占比重最大,占比达到55.62%,根据我们所得的统计分析,在校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在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年级等方面均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3)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依恋和大学生网络依赖的评分比较(下表3-3)

表3-3            在校大学生不同年级依恋与大学生网络依赖的评分

项目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F

P

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

12.5±2.8

12.60±2.90

12.5±3.03

13.43±3.42

4.24

0.02

网络成瘾耐受性

9.64±1.65

9.74±1.87

9.3±2.07

9.03±2.34

3.92

0.02

人际与健康

11.87±2.35

12.3±2.47

12.21±2.54

11.88±2.54

1.38

0.25

时间管理

8.13±2.24

8.41±2.46

7.8±2.25

8.24±2.57

3.04

0.05

依恋回避

3.24±0.66

3.47±0.77

3.39±0.81

3.32±0.87

1.17

0.31

依恋焦虑

3.65±0.78

3.83±0.82

3.7±0.87

3.88±0.83

2.63

0.07

网络依赖总分

42.01±0.64

43.14±0.74

41.86±7.96

42.55±8.43

1.24

0.29

从上表3中可以看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在强迫性上网和网络成瘾戒断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以及时间管理方面上的差异均存在着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P<0.05),在上表看可以看出网络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评分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在校大四学生高于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其中大三学生评分最低。网络成瘾耐受性评分中,大二在校大学生高于在校大一、大三和大四学生,其中大四在校学生评分最低。在时间管理方面上的评分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大二在校学生高于第一、大三和大四在校学生。

(4)不同专业在校大学生依恋和大学生网络依赖的评分比较(下表3-4)

表3-4           不同专业在校大学生依恋和大学生网络依赖的评分

项目

文科

理工科

F

P

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

12.51±2.90

12.52±3.08

3.22

0.04

网络成瘾耐受性

9.31±1.91

9.31±2.29

0.26

0.77

人际与健康

12.38±2.34

11.97±2.71

1.35

0.26

时间管理

7.84±2.32

7.87±2.50

5.68

0.00

依恋回避

3.38±0.81

3.32±0.91

1.43

0.24

依恋焦虑

3.71±0.07

3.85±0.88

1.48

0.23

网络依赖总分

43.14±7.74

41.86±7.96

1.24

0.29

从上表4中可以看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不同专业大学生在网络强迫性上网和网络成瘾戒断反应以及时间管理上存在着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强迫性上网以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和时间管理评价中的评分可以看出,理工科在校大学生明显高于文科在校大学生的评分,但是差别不大。

(5)在校大学生依恋和大学生网络依赖程度上的差异(下表3-5)

表3-5          在校大学生依恋和大学生网络依赖相关因子相关性分析

项目

依赖回避

依恋焦虑

依恋总分

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

0.217

0.264

0.297

网络成瘾耐受性

0.141

0.198

0.211

人际与健康

0.201

0.232

0.266

时间管理

0.153

0.184

0.207

网络依赖总分

0.219

0.269

0.301

从上表5中,对ECR总分以及两个维度与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倾向以及四个维度的关系进行Person相关分析得出:首都经济贸易在校大学生的网络依赖总分和四个维度的得分与ECR总分和两个维度得分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依恋回避与网络依赖程度、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等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

(6)在校大学生依恋和大学生网络依赖程度的差异比较(下表3-6)

表3-6        在校大学生依恋和大学生网络依赖程度的差异评分

项目

依恋回避

依恋焦虑

依恋总分

网络正常使用者

3.33±0.83

3.63±0.83

6.96±1.16

网络依赖者

3.47±0.79

3.97±0.86

7.43±1.65

网络成瘾者

3.69±0.67

4.31±0.71

8.0±1.38

F

4.023

17.274

21.297

P

0.018

0.001

0.019

我们主要把在校大学生网络依赖程度分成三类,分别为网络正常使用者、网络依赖者和网络成瘾者,得出不同网络依赖程度的在校大学生的依恋评分如上表3-6所示:分析表明,首都经济贸易在校大学生的依恋总分及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的得分在大学生网络依赖程度上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并且在三者的得分上,网络成瘾者的得分均为最高,其次是网络依赖群体,正常网络使用群体得分最低。

(7)在校大学生依恋类型对大学生网络依赖影响的线性回归(下表3-7)

表3-7        在校大学生依恋类型对大学生网络依赖影响的线性回归

项目

安全型

专注型

冷漠型

惧怕型

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

0.000

0.711

0.393

0.519

网络成瘾耐受性

0.001

0.647

0.875

0.596

人际与健康

0.001

0.347

0.861

0.079

时间管理

0.006

0.393

0.555

0.049

网络依赖总分

0.000

0.459

0.849

0.154

上表中可以看出对在校大学生依恋的四种类型与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四个维度进行Pe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得出:首都经济贸易在校大学生在四种依恋的类型中,安全型依恋与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倾向及其四个维度均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迷恋型依恋与大学生网络依赖中的时间管理维度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而专注型依恋和惧怕型依恋与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四个维度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第一:对首都经济贸易在校大学生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两个维度与大学生网络依赖程度进行Pe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依恋焦虑与大学生网络依赖总分、强迫性上网以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人际与健康和时间管理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大学生依恋回避与大学生网络依赖总分、强迫性上网以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和网络成瘾耐受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首都经济贸易在校大学生的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在强迫性上网和网络成瘾戒断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以及时间管理方面上的差异均存在着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P<0.05),在上表看可以看出网络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评分中,首都经济贸易在校在校大四学生高于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其中大三学生评分最低。网络成瘾耐受性评分中,大二在校大学生高于在校大一、大三和大四学生,其中大四在校学生评分最低。在时间管理方面上的评分中,大二在校学生高于第一、大三和大四在校学生。

第二:通过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校311名大学生进行依恋类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安全型依恋的占比55.62%,冷漠型依恋的占比19.29%,惧怕型依恋的占比15.77%,专注型依恋的占比9.32%。这表明在高校中大学生依恋中的安全型依恋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与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这说明这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朋友能够增强其安全感意识,这种类型最适合依恋的类型。同时可以发现,冷漠型依恋和惧怕型依恋这两种依恋类型同属于不安全型依恋,在高校中还占据着一定的比例,这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着不自信、孤僻性格、不善于言论,更多的是表现为拒绝或是否定,这容易导致这部分学生产生适应性不良,出现社交困难,人际交往困难等情况发生。

第三:研究结果发现,首都经济贸易在校大学生网络依赖作为尚未发展成为网络成瘾的边缘群体,在人际交往、强迫症状等人格特征方面上与网络成瘾群体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随着网络的普及,高校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方式、行为和心理等方面也会产生着变化。在四种依恋的类型中,安全型依恋与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倾向及其四个维度均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迷恋型依恋与大学生网络依赖中的时间管理维度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而专注型依恋和惧怕型依恋与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四个维度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研究二:大学生计划行为理论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影响

研究对象

本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数据。共回收问卷328份,实得有效问卷311份,问卷有效率为94.82%。样本的构成情况是:男生人数为152人,女生人数为159人,一年级人数为75人,二年级人数为78人,三年级人数为81人,四年级人数为77人;文科人数为147人,理工科人数为164人,独生子女人数为193人,非独生子女人数为118人。选取样本的大学生年龄范围在19至24岁之间。

3.2.2研究工具

第一:《大学生网络行为决策测量工具》(根据2014年骆思贤行为决策与大学生网络依赖关系文章中相关问卷和编制测量工具所得),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和相关量表编制的方法,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特征,编制相关的题目,以测量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决策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测量工具主要包括态度分问卷、主观规范分问卷、行为控制认知分问卷和行为意向分问卷,各个分问卷均有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部分。间接测量部分包括与上网行为相关的行为信念、结果评估、规范信念、依从动机、控制信念和知觉强度,其中态度等于行为信念和结果评估的乘积和;主观规范等于规范信念与依从动机的乘积和;行为控制认知等于控制信念与知觉强度的乘积和。

第二:《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

研究方法

采用相关量表编制法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32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等研究方法。

研究结论

(1)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和测量选取方法

通过我们所要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32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收到有效问卷311份调查问卷,有效率为94.82%,调查问卷对象如下表3-8所示:

表3-8                      调查问卷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大一

75

24.11

男生

152

48.87

大二

78

25.08

女生

159

51.13

大三

81

26.04

农村

94

30.22

大四

77

24.77

城市

217

69.78

文科

147

47.27

独自子女

193

61.05

理工科

164

52.73

非独生子女

118

38.95

上表3-8男生人数为152人,女生人数为159人,一年级人数为75人,二年级人数为78人,三年级人数为81人,四年级人数为77人;文科人数为147人,理工科人数为164人,独生子女人数为193人,非独生子女人数为118人,农村人数为94人,城市人数为217人。

从表3-8中可以看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各个年级的分布比较均匀,文科和理工科在校大学生以及在校男女大学生人数分布也比较均匀,但是在校大学生城乡人数差异分布不均匀,这是由于北京这个城市的特征所导致的,并非人为所决定的,这对我们所要研究的计划行为理论对大学生网络影响并没有太大关系。

从上述依恋对大学生网络影响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正常网络使用者、网络依赖者和网路成瘾者分别有172、112和27人,分别占55.31%、36.01%和8.68%,网络依赖在校大学生占比高达36.01%,这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比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本地因素、年级因素等等。

在计划行为理论中编制的量表的编制中,我们直接测量一般采用单级计分,间接测量一般采用单级计分(1-5)或是双级计分(-2-2),。由于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认知的间接测量不是简单的累加求和,因此采用两种不同的测量计分将会导致不同的测量结果。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这两种测量方法,我们采用双级计分方法是结果评估、依从动机、知觉强度采用(-2-2)双级计分,信念部分采用(1-5)单级计分。我们采用这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与其直接测量的部分作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9所示:

表3-9         计划行为理论测量表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部分的相关情况


间接测量


单级计分

双级计分

态度(直接测量)

0.076

0.032

主观规范(同上)

0.264

0.078

行为控制认知(同上)

0.028

-0.002

从上表3-9结果中可以看出,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计划行为理论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影响采取单级计分时,间接测量和直接测量的关系性程度较高,因此,本文中态度问卷、主观规范问卷和行为控制认知问卷均采用(1-5)单级计分方法。

(2)项目分析

本文采取项目分析方法是对于各个项目与问卷总分作相关性分析,相关性系数若小于0.2,则说明该题目不能够反映出总调查问卷中所测的内容,应该给予删除。由于态度是行为信念与结果评估的函数,因此应该先按照态度=行为信念*结果评估,求得每个项目的得分,再与态度问卷总分做出相关性分析,而其他两项同样采取这样方法:主观规范=规范信念*依从动机,行为控制认知=控制信念*知觉强度。

第一:在态度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各个项目与态度调查问卷总分均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各个相关性系统均大于0.2,这说明了十个项目的选题均能够反映出态度问卷所测试的内容,适合于做出进一步因子的分析,结果如下表3-10所示:

表3-10                      态度调查问卷项目分析

态度调查问卷项目

态度总分

1.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0.638

2.造成身体疲劳

0.256

3.浪费时间

0.312

4.生活充实,富有乐趣

0.671

5.亲朋好友保持良好联系

0.578

6.缓解压力

0.621

7.结交更多的朋友

0.559

8.解决生活中日常问题

0.642

9.影响人际关系

0.219

10.容易使人误入歧途

0.289

第二:在主观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各个项目注主观调查问卷总分均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各个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2,这说明了八个项目的选题均能够反映出主观规范问卷所测试的内容,适合于做出进一步因子的分析,结果如下表3-11所示:

表3-11                  主观规范调查问卷项目分析

主观规范调查问卷项目

主观规范总分

1.父母的看法

0.487

2.老师的看法

0.611

3.父母的做法

0.463

4.老师的做法

0.645

5.好朋友的看法

0.697

6.一般朋友或是同学的看法

0.647

7.好朋友的做法

0.728

8.一般朋友或是同学的做法

0.721

第三:在行为控制认知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各个项目注主观调查问卷总分均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各个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2,这说明了十三个项目的选题均能够反映出行为控制认知问卷所测试的内容,适合于做出进一步因子的分析,结果如下表3-12所示:

表3-12                  行为控制认知调查问卷项目分析

行为控制认知调查问卷项目

行为控制认知总分

1.时常感到无聊

0.634

2.专心准备考试

0.282

3.时常感到情绪低落

0.688

4.要和恋人待在一起

0.421

5.家庭不和谐,缺失关爱

0.584

6.渴望融入群体

0.677

7.朋友叫我上网

0.631

8.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0.322

9.看到别人经常上网

0.473

10.学校限制上网时间

0.724

11.参加集体活动

0.474

12.遭受挫折

0.715

13.身心劳累

0.527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校大学生网络依赖特点

通过我们所要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32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收到有效问卷311份调查问卷,有效率为94.82%,正常网络使用者、网络依赖者和网路成瘾者分别有172、112和27人,分别占55.31%、36.01%和8.68%;网络依赖在校大学生占比高达36.01%,这种比例是高于前人的研究比例。大学生网络依赖者在不同的群体中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在校男大学生网络依赖者的比例高于在校女大学生的网络依赖者的比例;在校大二学生网络依赖者的比例远远高于在校大四学生的比例;在校城市生源的网络依赖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生源网络依赖者的比例;在校理工科网络依赖者的比例也略高于在校文科生的网络依赖者的比例。不同的在校大学生在《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中得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男生和女生的差异最为显著(T=4.677)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得分;在校大学生年级差异(T=3.145)表现为在校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在校大三学生,其余年级的差异并不显著。如下表3-13所示:

表3-13           在校大学生不同群体大学生网络依赖比及其得分差异


网络依赖比

网络依赖得分

均值比较

网络依赖人数/实际问卷人数



男生

22.74%

43.28±10.66

T=4.677

女生

15.43%

38.75±8.81


文科

11.33%

40.67±9.26

T=0.801

理科

20.61%

40.39±9.98


城市

19.79%

41.46±9.86

T=1.849

农村

16.91%

38.75±8.81


大一

17.36%

39.56±7.96

T=3.145

大二

20.44%

41.67±10.70


大三

16.68%

38.58±9.89


大四

9.53%

43.11±6.47


3.2.4.2态度、上网意向和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关系

本研究采取白栩等人修订的《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校328名学生进行调查,对于其中的网络依赖者大学生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分析,探讨计划行为理论与大学生网络依赖之间的关系。根据计划行为理论,行为决策过程中,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认知共同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意向,从而决定了其最终的外显行为。本文研究过程中采取《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中的强迫性上网行为以及戒断反应作为外显行为指标,对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行为决策过程进行探讨。该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共包含六个题目,各个题目因子载荷在0.58-0.81之间,效标效度为0.77,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间接测量中的态度调查问卷划分为正向态度和负向态度两个维度,分别由正向的态度信念*效果评估和负向的态度信念*效果评估获得。根据这一维度的划分,态度、上网意向和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关系模型的拟合指数如下表3-14所示:

表3-14    态度、上网意向和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关系模型的拟合指数

CMIN

DF

CMIN/DF

GFI

CFI

NFI

IFI

RMSEA

267.242

147

1.831

0.914

0.935

0.916

0.945

0.055

在整体的关系模型中,正向态度对上网意向的回归系数为0.098,产生的影响不显著;负向态度对上网意向的回归系数为0.251,上网意向对网络依赖的影响行为的回归系数为0.437;正向态度和负向态度对网络依赖的影响行为的直接作用均产生不显著的影响。如下表8所示:

表3-15        态度与上网意向、网络依赖行为的关系模型估计参数

路径关系

回归系数

T

正向态度-上网意向

0.098

1.489

负向态度-上网意向

0.251

3.198

上网意向-网络依赖行为

0.437

5.152

正向态度-网络依赖行为

0.048

0.775

负向态度-网络依赖行为

0.063

0.942

结果表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校大学生对于长时间的上网态度影响对其上网意向和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均产生显著的影响,上网意向在上网态度和在校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之间起到完全的作用。

3.2.4.3主观规范、上网意向和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关系

间接测量中的主观规范调查问卷可以划分为他人看法、长辈做法、朋友做法三个维度,均从规范信念*依从动机获得。根据这一维度的划分,建立新的结构方程模型对主观规范、上网意向和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关系进出进一步的分析。根据模型拟合指数,CMIN/DF值为2.409,GFI、CFI、NFI、IFI值均大于0.9,RMSEA的值远远小于0.08,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得出如下表3-16所示的结果:

表3-16     主观规范、上网意向和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关系模型拟合指数

CMIN

DF

CMIN/DF

GFI

CFI

NFI

IFI

RMSEA

262.510

108.97

2.409

0.915

0.918

0.908

0.921

0.059

在主观规范、上网意向和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关系模型中,主观规范的三个维度中对上网意向和网络依赖行为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长辈做法对在校大学生上网意向的回归系数为0.246,以及对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回归系数为0.196,均产生显著的影响;而他人看法和朋友做法对在校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影响回归系数较低,它们对在校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影响效果不显著。如下表3-17所示的回归结果:

表3-17   主观规范、上网意向和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关系模型估计参数

路径关系

回归系数

T

他人看法-上网意向

0.028

0.361

长辈做法-上网意向

0.246

3.191

朋友做法-上网意向

0.085

1.017

上网意向-网络意向行为

0.394

4.961

他人看法-网络依赖行为

-0.021

-0.289

长辈做法-网络依赖行为

0.196

2.778

朋友做法-网络依赖行为

-0.084

-1.312

结果表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校大学生对长时间上网的主观规范影响对其上网意向和在校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均产生显著的影响,上网意向在主观规范和在校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之间起到重要作用。

3.2.4.4行为控制认知、上网意向和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关系

间接测量中的行为控制认知调查问卷可划分为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均由控制信念*控制强度所获得。根据这一维度的划分,建立新的结构方程模型,对行为控制认知与上网意向和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关系做出进一步的分析。根据模型拟合指数,CMIN/DF的值为2.416,GFI、CFI、NFI、IFI的值均大于0.9,RMSEA的值远远小于0.08,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如下表3-18所示结果:

表3-18    行为控制认知、上网意向和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关系模型拟合指数

CMIN

DF

CMIN/DF

GFI

CFI

NFI

IFI

RMSEA

321.297

132.99

2.416

0.908

0.907

0.944

0.909

0.054

在行为控制认知两个维度中,促进因素对在校大学生上网意向的回归系数为0.121,其影响效果并不明显;阻碍因素对在校大学生上网意向的回归系数为0.342,其影响效果十分明显;上网意向对在校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影响回归系数非常显著,能够有效的预测在校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对在校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影响均显著。如下表3-19所示:

表3-19    行为控制认知、上网意向和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关系模型估计参数

路径关系

回归系数

T

促进因素-上网意向

0.121

1.453

阻碍因素-上网意向

0.342

2.273

上网意向-网络依赖行为

0.337

4.335

促进因素-网络依赖行为

0.155

2.221

阻碍因素-网络依赖行为

0.197

2.085

结果表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校大学生对长时间上网的行为控制认知影响对上网意向和在校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均产生显著的影响,上网意向在行为控制认知和在校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之间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计划行为理论对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校大学生网络依赖比例较之前相关学者的研究比例较高,并且存在着显著的在校男女大学生差异和年级差异,主要表现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校男大学生网络依赖的比例高于女大学生的比例;在校大二学生网路依赖的比例高于在校大四学生,在校大二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得分高于大三学生;在校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城乡差异不显著,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在校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影响程度不显著。

第二:态度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校大学生上网意向影响非常显著,并且通过上网意向影响在校大学生的网络依赖行为。负向态度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校大学生上网意向和在校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第三:主观规范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校大学生上网意向的影响非常显著,并且通过上网意向影响在校大学生的网络依赖行为。示范性规范对在校大学生上网意向和在校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影响远远高于描述性规范。

第四:行为控制认知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校大学生上网意向和在校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均产生显著的影响,被调查的大学生在阻碍因素和促进因素一样对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有着显著的正向的影响作用。

3.3研究三:大学生依恋、计划行为与网络依赖三者的关系

3.3.1研究对象

本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数据。共回收问卷328份,实得有效问卷311份,问卷有效率为94.82%。样本的构成情况是:男生人数为152人,女生人数为159人,一年级人数为75人,二年级人数为78人,三年级人数为81人,四年级人数为77人;文科人数为147人,理工科人数为164人,独生子女人数为193人,非独生子女人数为118人。选取样本的大学生年龄范围在19至24岁之间。

3.3.2研究工具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为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3.3.3研究方法

回归分析法

3.3.4研究结论

为了讨论大学生依恋、计划行为和网络依赖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运用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对我们所进行的调查问卷进行大学生依恋、计划行为和网络依赖三者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表3-20所示:

表3-20          大学生依恋、计划行为和网络依赖的相关性分析


依恋焦虑

依恋回避

态度

主观规范

行为控制认知

上网意向

上网行为

网络依赖

依恋









依恋焦虑

1








依恋回避

0.005

1







计划行为理论









态度

0.057

-0.263

1






主观规范

-0.197

-0.162

0.348

1





行为控制认知

-0.195

-0.181

0.289

0.402

1




上网意向

-0.201

-0.204

-0.232

0.321

0.523

1



上网行为

-0.321

-0.333

-0.356

-0.387

0.476

0.623

1


网络依赖

0.483

0.429

0.302

0.368

0.563

0.457

0.683

1

从上表3-20中可以得出大学生依恋、计划行为和大学生网络依赖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校大学生依恋焦虑与计划行为理论中的态度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而与计划行为理论中的主观规范、行为控制认知、上网意向和上网行为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相关,依恋焦虑与大学生网络依赖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依恋回避与计划行为理论中的态度、行为控制认知、上网意向和上网行为五者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相关,依恋回避与大学生网络依赖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计划行为理论中的态度与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认知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而与上网意向和上网行为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相关;计划行为理论中的五个维度均与首都经济贸易在校大学生网络依赖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相关,这五个因素对大学生网络依赖呈现出显著的正影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