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锋教育

毕业论文代写:新丝绸之路时代背景下西南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实证分析

来源:笔锋教育作者:admin网址:http://www.ibefront.com浏览数:3034 


毕业论文代写

2011-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同时,为了对实证结果进行更深入地分析,按2014年城区人口将各个城市进行排序后平均分成两个子样本,并分别进行与总样本相同的回归估计。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总体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提升,但是各个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仍比较低。对总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政府财力和基础设施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而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教育水平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负向影响。对两个子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除教育水平外,各因素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在较大城市和较小城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集对分析法;面板数据模型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与此同时,“以邻为壑”、“单打独斗”的“单体式”城市发展模式加剧了城市之间的“同质竞争”,造成区域内人、财、物的巨大浪费和低效配置,最终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城市病”问题不断涌现,已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城市群是指在经济上紧密联系,在功能上分工合作,在交通上联合一体,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多个城市的集合体。城市群发展战略强调各个城市之间“组团发展”、“共生互动”,为解决我国“城市病”问题指明了方向。

自《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促进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再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最终明确“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主题不断深化、内涵逐渐明晰,标志着城市群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战略。

2013年,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下简称“丝带”)战略构想提出以来,如何建设“丝带”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丝路基金”和“亚投行”的建立与正常运转、中巴经济走廊和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的不断推进,标志着“丝带”建设进入实际推进阶段。2015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进一步强调要积极推进“丝带”建设。西北五省区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下简称“丝带”)我国西北段,是连接东方新兴经济体和西方欧洲发达经济体的重要桥梁。伴随“丝带”战略的提出及不断推进,西北五省区成为各种资源聚集的热点区域,而作为其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载体,“丝带”西北段城市群顺理成章地成为各种资源聚集的首选之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更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和经济社会活动必然以对资源环境的更大消耗和需求为前提,这对西北地区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避免重蹈东中部较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之一。“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资源环境承载状况。深入研究“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推动“丝带”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承载力”一词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在不产生任何负面影响的前提下,物体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全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城市病”问题不断突出,国内外学者开始展开对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研究。随着承载力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资源和环境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单独研究资源承载力或环境承载力往往会使研究结论不符合现实情况,于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方面的研究开始出现。资源环境承载力从研究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作用关系出发,探索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内涵相对具体、针对性较强,为探讨“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实际上是对某一区域资源环境复杂巨系统的全面诊断,由于同时存在诸多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因素,国内外学者采用很多不确定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评价研究,但仍存在某些不足。如投影寻踪模型直接依据评价样本集的离散特征确定权重,一般只利用其分类信息,而未对其排序信息予以充分利用;模糊隶属度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模型法等传统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不能有效解决中介不确定性问题,使得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地反映系统的运行状态。本文采用熵值法和集对分析法相结合对“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很好地克服以上问题,从而使评价结果更有效地反映实际情况。研究某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终目的在于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来指导实践。

近年来,已有相关学者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由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复杂性,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更多文献仍集中于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单要素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且现有文献很少涉及对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然而,作为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群更易出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城市病”问题,深入分析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并探索其提升路径,对于顺利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试图以“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准确评价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面板数据模型对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厘清“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影响因素的数量关系,为制定“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二、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沿黄经济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4)》和《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规划》等相关文献及规划,选取关中—天水、银川平原、兰白西、酒嘉玉、天山北坡等5个初具规模的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地处“丝带”我国西北段,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其中,关中—天水城市群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商洛、天水等7市;银川平原城市群包括银川、灵武、石嘴山、吴忠、青铜峡、中卫等6市;兰白西城市群包括兰州、白银、定西、临夏、西宁等5市;酒嘉玉城市群包括酒泉、玉门、嘉峪关等3市;天山北坡城市群包括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阜康、奎屯、乌苏、石河子等7市。由于各个县城的某些数据不易获取,研究对象只涵盖各地级市市辖区和县级市,而未涉及城市群内的县城(此是本文存在的不足)。“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28个城市总面积12.51万平方公里,约占西北五省区总面积的4.02%2014年该区域总人口为2430.2万、地区生产总值达16893.4亿元,分别占西北五省区的24.52%43.48%。“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以4.02%的土地承载了西北五省区24.52%的人口和43.48%的经济总量,该区域资源禀赋、环境状况能否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所需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西北五省区统计年鉴、各城市统计公报及相关政府网站。由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从2011年才开始统计各个县级市的资源环境类指标,本文仅对2011-2014年“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个别城市的少数指标数据明显有误,根据相近年份的数据采用插值法予以纠正;玉门、灵武的空气质量优良率难以获取,分别以每年酒泉、银川的数据代替。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一)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权重确定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并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某一区域资源禀赋、环境容量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冲击的能力,主要包括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两个部分,并涉及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借鉴相关文献[11-13],并在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代表性和层次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所列。四、资源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及其代表性指标

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考虑政府财力、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教育水平、基础设施等因素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具体的代表性指标见表3所列。

1)政府财力。马斯格雷夫的《公共财政理论》(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中指出,政府的主要作用有:提供公共物品、提供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失灵”的矫正手段;调节收入分配以在社会成员中达成公平的社会产出分配;在适当稳定的价格水平下实施财政货币政策求得较高水平的就业率。地方政府通过合理支配其财政收入可以提高城市系统运行效率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政府财力可以用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表示,从而反映地方政府的行政和调控能力。

2)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演进的过程。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其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代价不断降低。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对主要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产生巨大影响,“经济服务化”趋势愈加明显,第三产业发展将逐渐快于第二产业,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本文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来度量产业结构升级。

3)科技进步。一个国家或地区既能通过引进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又能通过技术革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环保能力、减少环境污染。政府科技投入强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地处我国西部落后省区,市场化程度较低,科技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因此,科技进步可以用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来表示。

4)教育水平。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一个区域基础教育师资条件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教育水平的高低。此外,子女教育问题一直以来是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就业择业的重要参考,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间接起到吸引人才的作用。因此,可以选取中小学生平均拥有教师数作为代表性指标来反映城市教育水平的高低。

5)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系统是城市经济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是城市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载体,也是城市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基础设施中大部分直接或间接参与社会生产活动:一方面,供水供电、燃气管道、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市容环卫等设施的不断完善能够直接提高城市资源环境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具有典型的经济外部性特征,可以间接降低城市系统运行成本,从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例如,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降低能耗、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本文选取单位面积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和人均道路面积分别代表基础设施投入和条件,从流量和存量两个方面反映城市基础设施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