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锋教育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Job Interviewees’

来源:笔锋教育作者:admin网址:http://www.ibefront浏览数:2915 

(一)研究目的

   本课题运用语用理论中H. P. Grice的合作原则, 选取求职节目“非你莫属”中的真实会话为语料,从合作原则、会话分析、言语行为视角对比分析求职面试成功者与失败者的话语,试图找到求职面试成功者与失败者在话轮分配、言语行为、交际策略等方面的语用差异,以及帮助求职者运用恰当而有效的面试语言,取得面试成功。

(二)研究意义

   1. 本研究说明合作原则、会话分析、言语行为理论可用于分析、解释求职面试话语。

   2. 本论文主要探讨求职面试的语用策略,可帮助求职者运用恰当而有效的面试语言,取得面试成功。

   3. 本研究也证明语用学理论可应用于求职面试的话语分析,对求职面试话语的研究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研究现状

1.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且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1) 提出

   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是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是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2)发展

   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翰·舍尔(Searle)对言语行为有了深入的探讨,靠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准备条件、诚意条件、命题内容条件、根本条件)对言语行为间接指令进行分类。对实施间接指令的各种方式即“指令”这一行为所涉及的几个因素出发考虑:说话人(发出指令者)、听话人(指令对象)和说话人想要听话人去做的动作。例如,在餐桌上请别人递一下盐瓶,可以有以下各种间接的形式。

   以说话人为出发点:

   a)陈述愿望 I would like you to pass me the salt.

   b)询问愿望 * Would I like you topass me the salt?

   以听话人为出发点:

   1a)陈述能力 You can pass me the salt.

   1b)询问能力 Can you pass me thesalt?

   2a)陈述意愿 You want to pass me the salt.

   2b)询问意愿 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salt?

   3a)陈述将来的动作 You will pass me the salt.

   3b)询问将来的动作 Will you pass me the salt?

   以动作为出发点:

   a)陈述理由 The soup is not salty enough.

   b)询问理由 Wouldn't it be a good idea if we add some saltto the soup?

   他把言外行为分为五类,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目的。这五大类是:

   阐述类:陈述或描述说话者认为是真实的情况;

   指令类:试图使听话者做某些事情;

   承诺类:说话者自己承诺未来要有一些行为;

   表达类:表达对某一现状的感情和态度;

宣告类:通过说话引起骤变。

   每一类中的行为都有同样的目的,但具有同样目的的言外行为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言外之力。

   (3)评价

   有部分学者,如斯珀伯和威尔逊Sperber & Wilson,1986a),对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不同看法。

   他们认为,言语行为理论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因而对列文森Levinson,1983:226)的观点,既“言语行为与前提、含意一样,是任何普通语用学理论必须解释的主要现象”,提出了质疑并指出“言语行为理论家们关注的大量现象对语用学来说没有特殊兴趣”(Sperber & Wilson,1986a:243)

   20世纪90年代初期,托马斯(Thomas,1995)详细地分析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后指出,该理论之所以对语言学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A.在真值条件语义学受到挫折时推出《如何以言行事》一书显得很及时;

   B.他的观点清楚易懂;

   C.虽然他对自己的观点前后作过改变,但他的作品始终保持一条连贯的思想主线;

   D.他提出的很多问题至今仍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4)不足问题

① 施为假设

   言语行为不仅可以叙事、指事,还可以行事,传递语用用意或施为用意。不管话语中的施为用意是显性的或隐形的,凡是认为施为用意总可以通过施为句表现的观点,就是施为假设(Sadock,1988年)。

   可见,持这一假设的学者认为,施为句包含或者隐含施为动词、主语为第一人称单数。然而,只有施为动词假设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

   A.存在可以将施为动词与其它动词区分开来的形式或语法手段;

   B.施为动词的出现不一定能保证某一行为的实施,如仪式性施为句和协作性施为句,就受必要的合适条件的限制,否则便不能以言行事,元语言施为句也会产生类似问题;

   C.没有施为动词同样可以以言行事。

   这一假设受到了间接言语行为的直接挑战。这为后来塞尔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奠定了基础。

② 社会文化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解释句法学、真实条件语义学等无能为力的很多语言现象。可见,言语行为理论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但任何理论又都存在不完备性。

   在一定程度上,奥斯汀与塞尔都坚持言语行为的规约性或惯用性,但塞尔同时强调了意向性(intentionality)。他认为,礼貌是使用间接言语行为(比如“请求”)最重要的动因,不过他忽略了影响言语行为礼貌程度的社会文化特征。

  Koyama(1997年)对此提出了批评意见,并认为言语行为的基础“说话人”和“听话人”这样的概念也具有文化特色,以致在人类交往和语言使用中不同文化背景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会表现不同的特征。

   罗萨多(Rosaldo,1982年)认为,言语行为理论忽略了重要的情景和文化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制约作用。知道怎样说话就等于如何以言行事,以及何时以言行事。以此为据,他反对塞尔将言语行为划分为:断言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宣告类等),因为这样的分类不是语言使用中跨文化分类(cross-cultural typology)的基础。

   同时,在分析了除英语以外的其他语料以后,威尔日比卡(Wierzbicka,1985年)指出,许诺、命令、警告等言语行为在英语里是通过常规方式实施的,而在有的语言中则具有文化依附性,因而应该强调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殊性。

③ 制约条件

   在对言语行为进行评论时,梅伊Mey,1993年)也认为,应该将言语行为与人们所处的社会语境(societalcontexts)结合起来。进而,他提出从社会和语言两个角度考察的“语用行为”(pragmatic act)这一概念。

   从社会的角度看,言语行为应该涉及一定的社会制约条件,比如说话人接受的特殊教育、年龄、性别、职业等,这些制约因素就构成了交际中人们背景信息的一部分。

   从语言学角度而言,梅伊关注的是可以用来实施某一语用行为的语言形式,也既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以及语言形式去设施语用行为。

   在维索尔伦(Verschuern,1999年)看来,这就是语言顺应性(adaptability)问题。言语行为是语用行为的一部分,其理解需要依靠语境条件和交际目的。因而,语用行为是受语境条件制约的、是顺应性行为。语境包含了社会习俗、文化、社会结构,或者合适条件。

在这一观点支持下,梅伊认为以前的言语行为理论就不能对言语行为的社会基础进行解释。

  2.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莱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做题为“逻辑与会话”演讲时率先提出来的,它是会话含义推导机制的总规则。格莱斯认为,人们正常的语言交流不会是一系列毫无联系的话语的组合,会话是收到一定条件制约的,成功的交谈是会话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人们进行交谈时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谈话双方往往希望能够互相理解,共同配合,遵守一种合作的原则。格莱斯仿效哲学家康德在“范畴表”的做法,将合作原则划分为“量”、“质”、“关系”和“方式”四条准则:

 (1)量的准则:A.把话说足 B.不要多说。

 (2)质的准则:不说假话和无根据的话。

 (3)关系准则:说话要贴切,与话题相关。

 (4)说话要简洁明白,要避免晦涩、有歧义,要条理清晰。

  交际时遵守上述四原则的话就会产生一般含义,而故意违反上述原则的一天或者几条,说出的话语又能被听话人察觉的话,就会产生特殊含义,即会话含义。

在后格莱斯时期,语言学家们一致认为格莱斯的“会话含义”学说为解释语言的使用开辟了一条新路;但是其“合作原则”有些部分显得自相矛盾或重复多余。因此,语言学家们试着简化合作原则中的所有准则,将它们变成一套不重叠的原则。许多语言研究者都在从不同的角度简化准则并设计这套不可缺少的原则。其中影响较大的原则有:语言学家斯帕波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荷恩的“数量原则和关系原则”、以及列文森“数量原则、信息原则和方式原则”。

合作原则提出之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任何理论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合作原则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针对不足,学术界出现了三种匡谬正误的做法,简而言之就是:改进、补充与否定:

①对合作原则的改进

这一派基本上肯定了合作原则,只是对它的准则尤其是量准则做了更具体更精细的分析,主要有莱文森的会话三原则、国内徐盛桓的语用推理机制。

②对合作原则的补充

这一派基本上认同了合作原则,但认为合作原则不够全面,于是在其基础上又补充了其它的原则,比如利奇的礼貌原则、国内索振雨的得体原则,周礼全的隐涵推导理论。

③对合作原则的否定

这一派认为用合作原则对话行为缺少解释力,应该给予彻底的否定。比如斯帕伯与威尔逊的关联理论、国内钱冠连的目的意图原则、唐美珍的目的原则。

综上所述,从格莱斯开始,语言学家们就试图通过研究语言的会话含义和会话准则给语言事实提供重要的语言功能解释。它们的重要价值在于根据语境去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去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语言学中这一领域的研究充分结合哲学和逻辑学的相关知识,展示语言符号作用下出现的心理、生理以及社会现象,让语言使用者懂得语言与使用者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词语的字面意义到隐含意义;话语的前提,说话者的意图;听话者的推断等等。然而,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如果英语是一门外语,那么其语用能力不会随着学习者的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而自然提高,它依赖于语言的实践,只有先知道语言运用的相关知识,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实践,最终才能提高其语用能力。


  3. 会话分析

会话分析理论是由美国语用学家格赖斯最先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CA)不是指任何对会话的研究,而是一个专门的学派(在英文文献中常用大写的CA代替)。这个学派研究人际交流之中形式的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对话。开始从事这种研究的学者大多并不是语言学家,尽管目前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也加入其列。会话分析的创始人主要是一些社会学家。尽管会话分析学派严格来说不是一个语言学派,但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涉及到语言交流的最主要的一种方式,而且他们的研究为其他关心实际言谈的社会语言学派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的框架,当代社会语言学派无不受到他们的影响。

社会学家对会话感兴趣是有原因的。在传统社会学那里,人们研究的兴趣是描写社会秩序(social order)本身以及正常的社会秩序(包括个人方面的日常秩序)是如何维持的。在研究方法上,传统的做法是提供问卷,要求受试人回答一系列的问题,然后社会学家从中总结规律。会话分析学派的做法与此相反,他们想了解究竟人们用了何种方法,使整个社会的成员对一定的社会秩序达到某种共识。而研究发现,人们的日常会话其实是一个很有秩序而又无一日不做的社会活动,因此分析会话可以对社会秩序的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在研究方法上,他们特别不信任那种问卷式的调查形式,因为大量研究已经证明,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怎么做的跟他们口头上说他们会如何去做常常不是一回事。因此会话分析学派强调要观察自然的材料。

社会语言学认为会话是一个言语活动过程,其中每一步都是双方相互协商的结果,都是构成正确理解下一步的前提。会话者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以及非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只是来表达自己、理解对方。会话不仅显示出会话者的交际能力,而且还反应出社会交往的一般原则,双方由此而协调各自的目的、形象和人际关系。会话作为一种社会交往,它是由发话者和受话者积极参与并相互协作而产生的。会话分析的基本目标是要弄明白发话者想要表达什么,而受话者又是怎么样理解它的意思并做出反应。会话分析包括对会话结构、会话策略、会话风格(Conversational Style)等方面的研究。甘伯兹认为会话策略是“语境化暗示”(contextualizationcue)就是说话人示意而听话人解释该活动是什么、如何理解语义内容以及每个句子如何和前后句相联系的种种手段和特征。会话风格把会话与会话者的背景、个人性格等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4.求职面试话语

(1)含义及重要性

Bakhtin(1986) 把求职面试话语定义为“一种求职面试语言体裁”,这就是说,求职面试话语是一种具有交际意图特征的交际事件。Habermas(1984) 表示,机构话语是一种有明显导向和权势差别的机构话语。该说法恰好符合了 DrewHeritage(1992) 提出的“机构互动”的概念。他们认为,机构话语是一种发生在特定职业和工作情景的互动话语,它在交际目的、特殊限制和推理模式三方面区别于“日常会话”。在此基础上,Levinson(1992) 也指出,机构话语是一种带有目的和任务倾向的会话,它包含了为达成目的的各种各样的限制条件和交际参与者解释话语的特定形式。由此可见,求职面试话语也属于机构话语,在求职面试话语中目的性占据重要地位。

根据“面试”百度百科,它是招聘方精心设计的考官与考生面对面交谈的一种考试活动,用以考察求职者在特定情境中展示出的个人综合素质。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双方交流、相互了解,招聘者对求职者做以评判,决定是否予以聘用,当然面试者也可以进而选择是否受聘。张俊玲(2012) 指出,面试是求职者通过对话和举止尽可能地展示出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相关技能,以获得面试官对自己的良好印象,从而赢得面试官认可的活动。

  综上,在求职面试过程中,求职者尽力清楚传达信息、恰当展现自我,面试官评价求职者各项素质、力求挖掘出面试者的潜能。由此,我们可知求职面试话语是求职者和面试官在面试场景中的言语行为,即通过语言表达个人意图的会话活动。

(2)国内对求职面试话语的研究

纵观近十年来求职面试话语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内语言学家和学者对求职面试话语从不同语用视角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如:

徐洋(2015)的“求职面试话语的语用研究综述”,以求职面试话语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国内学者对求职面试语用分析研究的文献述评,同时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以期提高应聘者对求职面试语言的认识,帮助求职者理解和使用面试情景中的话语,获得面试成功;希望对从事求职面试研究的工作者有所借鉴,也对语言教学和研究有所启示。

唐奇王晓燕(2013)的“人际功能视角下的求职面试话语特征研究”借助语料,分析了在求职面试语境下小句的言语功能、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结果表明,面试官的言语以索取信息的问句为主,并倾向于采用高量值情态词和权势较高的称呼方式,而求职者的言语则以应答性的陈述句为主,情态词也是低量值的。

王娜(2011)的“求职面试话语的语用分析”从语用学角度对求职面试中的语言进行会话结构分析,运用会话含义理论及会话机制对面试语料进行分析,揭示求职面试会话系统,探讨求职面试中的提问技巧及应答策略。

  (3)对“非你莫属”的研究

“非你莫属”于2010年10月30日在天津卫视开播,每周日晚21:21,周一晚22:05播出。专业性和娱乐性兼具,为受众树立健康积极的求职观,引导正确价值观,并在节目中制造最大限度的良性精彩冲突!每期12名一流企业高管组成波士团现场招聘,具有不凡身世背景及奋斗经历的他们,将对应聘者进行最犀利的评判和最严格的挑选。

   由央视多档社会类节目主持人涂磊黄健翔担任主持人,以机智犀利的主持方式掌控节目,为受众树立健康积极的求职观,引导正确价值观。每期12名企业高管现场招聘,对4位应聘者进行挑选。他们敢于挑战,敢于展示,拥有难以想象的特长,同时每个人都希望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节目中的2名国内资深职场人士及心理专家,将用专业知识给应聘者真实的就业指导意见、心理把握和职场忠告。  

   国内学者对“非你莫属”做了一些研究,如:

   赵艺2014的“‘非你莫属’中男女求职者的会话特征分析”基于“非你莫属”的求职语境,从四个角度对男、女求职者的会话特征进行分析。在打断现象中,男性被他人打断和打断他人的次数均多于女性;在最少反应上,女性比男性表现更为积极;女性礼貌用语的使用数量更多,在非语言交际的运用上更丰富自如。男、女求职者会话特征的影响因素并非只有性别,而是由社会阶层、文化背景、心理特征、具体语境等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罗一丽2014的“‘非你莫属’中面子威胁行为研究”,通过介绍布朗和列文森(Brown & Levison)的面子理论以“非你莫属”中会话为例,从主持人、求职者、波士团成员和心理专家的互动交流出发,分析会话者的面子威胁行为,面子维护行为,并希望以此给求职者和老板们一些帮助。

   向晓2013的“电视求职真人秀节目‘非你莫属’研究”,首先对职场节目的历史与发展现状进行梳理,理清职场节目的类型。然后从受众、媒体及媒介环境三个角度分析“非你莫属”产生的原因。并结合营销学、传播学、心理学、叙事学等相关理论对节目的模型设置、叙事语言和营销方法等进行进一步探讨,分析节目存在的困境与不足,如,节目形式雷同,过分追求节目戏剧化,主持人的权力与话语的错位等。最后,对节目诚恳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希望能为此类节目今后能走上高品质、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刘慧2013的“从叙事学视角看‘非你莫属’”引入叙事学理论,对该节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林颖遂2013的“顺应论关照下‘非你莫属’中‘言语不礼貌’现象剖析”,借助Culpeper对“不礼貌策略”的分类,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基础,采用“语言选择—顺应”模式对天津卫视求职栏目“非你莫属”中的部分片段中存在的"言语不礼貌"现象进行分析。

   吴璇2012的“职场真人秀‘非你莫属’的文化狂欢性研究”,分析了“非你莫属”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功的文化因素,即与狂欢化世界感受的契合;最后对该节目的畸形发展进行解析,从中探求解决之道:以创新突围,以特点取胜;谨防出位表演,塑造职场榜样;主持人要有大局意识,掌控节目分寸。

本文则运用语用理论中H. P. Grice的合作原则, 选取求职节目“非你莫属”中的真实会话为语料,从合作原则、会话分析、言语行为视角对比分析求职面试成功者与失败者的话语,试图找到求职面试成功者与失败者在话轮分配、言语行为、交际策略等方面的语用差异,以及帮助求职者运用恰当而有效的面试语言,取得面试成功。

参考文献

[1]Bousfield, Derek. Impoliteness inInteraction[M]. Amsterdam: John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8.

[2]Brown Gillian, Yule George. DiscourseAnalys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Brown Penelope, S. C. Levinson. 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87.

[4]Brown Penelope, S.C. Levinson. Universals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78.

[5]Caroline Lipovskya. Candidates’ Negotiationof Their Expertise in Job Interview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6,38 (8): 1147-1174.

[6]Janel Bloch.Teaching JobInterviewing Skills with the Help of Television Shows[J]. Business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011 (74): 7.

[7]John R.Searle.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8]John R.Searle.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9]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 1983.

[10]鲍金勇. 求职面试的准备和技巧[J]. 科技导报,2011,29(18):86.

[11]耿长彦, 梁永存. 浅议求职面试中的语言技巧[J].职业时空,2007 (14):53-54.

[12]葛红. 求职面试的语用研究[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6):101-102.

[13]郝世宁. 大学生面试过程中的语言运用策略[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 (11):21-22.

[14]何兆熊. 语用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5]何自然, 冉永平. 新编语用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6]侯涛. 英语语义语用学[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17]胡洁. 求职面试中的语言艺术[J]. 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 (1):210-211.

[18]李杰. 如何走出求职面试的误区[J]. 成才与就业,2002(5):72.

[19]李玲玲. 求职面试时回答问题的技巧[J]. 国际人才交流,2002 (12):60-61.

[20]李颖. 中国面试官与求职者会话中礼貌策略的表现方式[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21]吕娜. 汉语电视节目《非你莫属》中求职面试会话分析[D]. 东北师范大学,2013.

[22]宋蕾. 求职面试的会话分析及其应答策略[D]. 河南大学,2008.

[23]索振羽. 语用学教程(第二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4]唐黎标. 当心面试官的语言陷阱[J]. 中国人才,2003 (2):40-41.

[25]唐奇, 王晓燕. 人际功能视角下的求职面试话语特征研究[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 (7):99-102.

[26]王娜. 求职面试话语的语用分析[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 (2):150-151.

[27]吴芬. 中文求职面试会话分析及应答策略探讨[D]. 华中师范大学,2007.

[28]武建国, 颜璐. 求职节目话语中的话目结构及语用策略——基于《非你莫属》的IRF分析[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6):73-79.

[29]向梅. 大学生求职用语的性别差异实证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12.

[30]徐佳. 合作原则与求职面试[D]. 云南师范大学,2007.

[31]张文姝. 电视求职面试的会话分析[D]. 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二、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研究进度安排)

(一)研究内容

   1.求职面试话语、合作原则、会话分析和言语行为理论概述及发展。

2.从合作原则视角分析“非你莫属”中求职者话语。

3.求职成功者与失败者在话轮分配、言语行为、交际策略等方面的语用差异。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1.了解求职面试话语、合作原则、会话分析和言语行为理论,及相关研究。

2.观看“非你莫属”的视频资料,挑选出典型的会话作为语料,进行研究。

3.从合作原则视角分析“非你莫属”中的求职者话语。

4.话轮分配、言语行为、交际策略三方面分析求职成功者与失败者的语用差异。

5.总结“非你莫属”的语用策略,及其对求职面试者的指导。

(三)研究的基本方法

案例分析法、会话分析法

Thesis Statement

Based on cooperativeprinciple, this paper contrastively analyzes the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job interviewees’ language in Only You, soas to help the job interviewees use appropriate and efficient language tosucceed in a job interview.

Outline

Ⅰ. Introduction

Ⅱ. LiteratureReview

 A.Theoretical Background

 B. JobInterview Discourse

Ⅲ. Sample Analysisof Job Interview Discourse in Only You

 A. True and Untrue Discourse

 B. Sufficient and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C. Relevant and Irrelevant Response

 D. Clear and Unclear Statement

Ⅳ. Comparative Analysis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Job Interviewee’sDiscourse

A. Differences in TurnDistribution

B. Differences in Speech Acts

C. Differences in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

Ⅴ. Concl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