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锋教育

毕业论文代写:美国页岩油革命对我国石油贸易的影响

来源:笔锋教育作者:admin网址:http://www.ibefront.com浏览数:2065 
  • 美国页岩油革命对我国石油贸易的影响
  •  

  • 美国的页岩气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天然气价格急剧下降,然而原油价格却居高不下,于是石油公司在不放弃页岩气的同时,将开发重点转向页岩油。美国原油进口量大幅下降,炼油业迅速复苏,给经济恢复带来动力,对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虽然目前国际油价大幅下跌造成了页岩油开发的停滞,但长远来看,页岩油开发在美国势在必行。
  • 根据能源集团 PIRA 的数据模拟,到2015 年,由于美国页岩油(或致密油)产出大增,其原油产量将超过沙特和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产油国,页岩油革命引发史上第二次产油高潮的议论不绝于耳。无独有偶,在美国能源战略进行深入调整的同时,欧洲原油和成品油市场、中东原油产出和炼厂格局、亚洲供需格局,以及国际石油套利交易也悄然出现诸多中长期格局变化的迹象。以上变化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将深刻影响未来国际石油市场的长期走向,值得仔细推敲和深入研究
  • 本文在相关文献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做一些前瞻预判和探讨,这对中国石化海外企业优化长期资源配置,应对市场格局性变化,进行前瞻战略部署,或有一定的意义。
  • 关键词:美国页岩油革命我国石油贸易;影响
  •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SHALE OIL REVOLUTION ON CHINA'S OIL TRADE
  • Abstract

  • Shale gas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natural gas prices fell sharply, but the price of crude oil is high, so the oil company in the same time not to give up shale gas will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 U.S. crude oil imports fell sharply; the rapid recovery of the oil refining industry, to bring power to the economic recovery, the world's oil geopolitical patter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Although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oil prices caused a substantial decli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 stagnation, but in the long run, the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imperative.
  •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data of Pira energy group, to 2015, due to the American shale oil or dense oil output increase, its crude oil production will exceed Saudi Arabia and Russia, to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oil producer, the shale revolution trigger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second upsurge of oil producing arguments heard. Coincidentally, in the United States energy strategy to adjust the depth at the same time, European crude oil and refined oil market, Middle East oil production and refinery pattern, Asian pattern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international oil arbitrage has appeared quietly signs of various long-term changes in the patter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deepening of the above factors will deeply affect the long-term trend of the international oil market in the future, and it is worthy of careful study and in-depth study.
  •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data analysis, try to do some prospective anticipation and discussion, the overseas enterprises of China Petrochemical long-term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 allocation, respond to market changes in the pattern, forward-looking strategic deployment, or have certain significance.
  • Key words American shale oil revolution; China's oil trade; influence

  •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 随着页岩油研究的深入和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页岩油已成为世界各国油气勘探关注的焦点。据EIA美国能源信息署,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评估,全球页岩油技术可采储量为469亿,其中,俄罗斯以105亿居首,美国和中国各以67.2亿和44.8亿分列其后,非常规油气生产将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美国已实现了页岩油的商业生产,其页岩油主要产自上古生界——新生界海相泥页岩地层中威利斯顿盆地Bakken页岩、德克萨斯州南部Eagle Ford页岩和福特沃斯盆地Barnett页岩等。2011年美国页岩油产量为416.2万,2012年美国页岩油平均日产10.1万相当于其国内原油日产量的12.5%,尤以威利斯顿盆地Bakken组页岩油日产量最大
  • 近年来国际石油市场上中下游均出现格局性变化的趋向。美国页岩油致密油革命深化,对美欧原油计价乃至全球成品油市场的影响已初步显现,影响范围和深度还在扩大。欧亚炼厂和终端市场结构调整深化,对国际石油资源流向和套利交易都有显著影响。中东和亚非市场的供需形势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外溢效应也不可小视。对石油这一有形贸易商品的状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因为石油作为世界最重要的原料之一,为各国生产生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96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达每天7170万桶。根据欧佩克的预计,到2020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将达到每天1亿桶,可以看出世界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非常大。中国在上世纪九年代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国,而其中石油的消费量呈逐年大幅度上升趋势。此前,一项关于中国未来能源供需的报告曾预测,到 2020年,中国石油供需缺将达2.5亿,石油消费量将达4.5亿至6.1亿,而中国国内可供量却只有1.8亿吨至2亿吨,缺2.5亿至4.3亿吨,而中国每天大约消耗540万桶石油。
  • (二)选题意义

    美国能源结构的变化会对全世界的能源供需产生重要影响,这一点已在页岩气领域充分体现出来。美国页岩气革命后,美国页岩气产量快速增长,对全球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欧洲、亚太地区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制定页岩气产业发展规划并积极加以推进。EIA 2013 年上半年发布报告,对未来美国及全球页岩油勘探开发趋势做了预测。结果显示,2010年后在美国页岩油大繁荣的推动和影响下,全球页岩油勘探开发将以美国为核心,按照地域远近逐渐向外辐射。在美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影响和推动下,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俄罗斯以及中国的页岩油勘探开发将逐渐发展起来。中国的页岩油进入规模发展阶段估计在2025 年之后。

    石油,被称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血液”,对于一国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从石油中可以分离出汽油,柴油,航空燃油等能源,还能分离出润滑油,沥青,化纤等工业原料,因此,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来说,石油有着强大的推力和不可或缺性。同时,石油更是战略资源,是保证一国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因素。由于石油的储量存在地域不平均性,石油的运输要通过关键的海域和隘口,因此,石油的地位能源和工业原料上升到了战略资源的高度,并成为了部分国家夺取世界控制权、保证自身利益和支配世界发展的利器。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资源全球化活动的深入,世界各个国家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多,世界范围内对石油资源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石油进出口贸易对我国保障经济稳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石油贸易及国内需求现状首先,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较高.石油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资源,是关系着国民经济振兴和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物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石油需求量迅速增大,由此国内石油开采增速滞后于需求增长速度的矛盾日显突出.2004年,我国石油进口总量首次突破1亿吨,2008年石油进口总量接近1.8亿吨,而当年我国石油全年总产量为1.9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了 51.3%.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正在进一步加大,这必将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能源战略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能源问题历来被各国所重视。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以后,能源战略问题更是成为国际关系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石油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资源。美国的石油能源战略作为美国的霸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意义重大。

    余晓峰在《浅析美国新石油安全战略》中指出石油安全一直是美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5月美国政府制定了新的能源安全战略9. 11后美国采取政治、外交、经济等手段,使美国的战略意图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这充分说明随着石油消费的增多,开展石油安全战略是石油消费大国的必然选择。也促使我国开始重视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应对越来越严峻的石油安全形势。舒先林在《美国的中东石油战略与中国能源安全》中指出美国的中东石油战略实质上是一种霸权战略。美国对中东石油霸权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对中国以商业形式与和平方式获取中东石油形成了严重的制约和挑战。因此,中东石油对于中国石油安全所表现出来的重大意义,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美国石油安全观念及其战略的影响和制约。

    雷越、陈建荣在《美国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的战略动向》指出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国际油价高涨,石油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提高美国能源的独立性从增加国内石油产量、提高能效、发展替代清洁能源等几个方面,概括了奥巴马上台以来在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方面出台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文中对美国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战略的措施作了详细描述,具有很强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武薄俗、陶宇在《浅论美国石油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分析了美国确保能源安全的政策经验,对我国如何应对能源危机、实施能源安全具有一定的意义〔s]。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能源,是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石油安全被各个国家提高到战略高度,美国较早就建立了石油安全战略的国家。文中石油战略对于石油进口大国的我国有一定的启示,并为我国如何开展石油战略提供建议,但是建议的内容还不够全面。朱凯在《美国能源独立的构想与努力及其启示》研究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能源政策演变的三个阶段。从美国能源独立政策的构想与能源独立的措施的分析和对比中评价养国的能源政策,揭示美国迈向能源独立的真正推动力。文中总结了美国能源独立对我国的启示,可为我国对制定能源战略和政策提供在技术创新、宏观经济和产业体制等方面的借鉴。

    陈孝俊在《美国石油安全战略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写到美国正向研发替代石油、塑造多元化石油格局方向转变。分析美国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外交战略、新石油安全战略等方面战略,针对我国石油产业存在石油供需缺口增大、石油依存度高、石油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大等挑战,文中提出了美国石油安全战略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措施。

    我国对于美国能源和石油战略的研究成果,主要分析了美国的能源政策发展历程和石油独立战略措施,借鉴美国的石油独立战略经验发展中国的石油独立之路具有一定的意义。针对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的日益上升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形,没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措施。因此,借鉴美国经验提出应对美国“石油独立”的对策急需研究。

    国外的学者在能源研究中起步较早,他们从国际关系和能源政策等不同的角度对能源问题展开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实施石油独立之路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方学者对美国的能源战略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大卫·朋特(David S . Painter)在《石油与美国世纪:美国石油外交的政治经济学》书中分析和阐述了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中期的国际石油政策起源、石油政策决策进程、美国对世界石油资源的争夺与控制以及美国国内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的矛盾与争论等问题,认为美国联邦政府权力的加强奠定了美国石油大量需求的基础

    罗伯特·亨特(Robert. Hunter)的《能源危机与美国对外政策》在70年代初期美国刚开始出现能源紧张时期,描述了美国能源供应,与苏联对中东渗透、西半球能源供应等问题的关系,为了解决当时美国的能源危机,主张推行国际能源合作的能源外交政策。麦尔文·康奈特(Melvin Conant)写的《美国外交中的石油因素》一书中认为获得进口石油与美国和其盟友在外国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紧密相关。研究了美国与它盟国石油利益、主要产油国的目标和关心的问题,提出了保障美国及其盟友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的相关建议。

    史迪文·耶迪夫的《石油觉醒:全球石油安全和美国外交政策》中分析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全球石油权利的变迁,系统地分析了石油安全形势的变化,同时详细分析了美国实现石油安全的外交政策。迈克尔·克莱尔(Michael T. Klare )所著的《血与石油:美国对石油的依赖增加的危险和后果》针对美国对石油依赖的不断增强而与产油国和新兴石油消费国冲突的原因进行分析。作者首先分析了美国石油进口和国家安全的关系,美国和海湾国家的关系,美国和沙特阿拉伯的关系以及布什总统的能源战略。作者还分析了美国、俄罗斯和在中东的博弈。最后,作者提出了解决美国石油困境的方法和以及维护石油安全的对策。

    二、我国石油贸易现状

    (一)我国石油贸易及国内需求现状

    1、 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较高

  •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资源,是关系着国民经济振兴和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物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石油需求量迅速增大,由此国内石油开采增速滞后于需求增长速度的矛盾日显突出。2004年,我国石油进口总量首次突破1亿吨,2008年石油进口总量接近1.8亿吨,而当年我国石油全年总产量为1.9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1.3%。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正在进一步加大,这必将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 2、我国石油进口的地域单一

  • 从世界范围来看,石油资源在各个国家之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大部分石油资源集中干几个国家或地区,因此对我国的石油进口来源也有所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地一直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中东和非洲,并且依赖程度高。从2003年至2008年的数据分析,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区及份额大致为中东地区60%,非洲地区20%,亚太地区14%,欧洲中亚地区6%我国来自中东的进口石油基本超过进口总量的一半。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以后的进口来源仍然主要是依靠从中东进口。
  • 3、国内石油消费需求稳步增长

  • 2010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国民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拉动国内石油消费需求将持续较快增长,石油消费量不断增加。2010年前9个月,全国石油消费量达3.35亿吨,同比增长13.3%。原油消费量3.29亿吨,同比增长16%;成品油消费量1.79亿吨,同比增长9. I%;其中,汽油消费量5255.1万吨,同比增长3.6%,柴油消费量1.14亿吨,同比增长11.5%,煤油消费量1243.1万吨,同比增长11.8%。这显示出石油在国民生产及生活中的需求越来越多,我国市场需求呈逐步升趋势,这对我国的石油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二)我国石油贸易面临的问题

     侯建卫在《中国石油对外贸易发展的思考》中写道,自2004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因全球经济复苏需求而扩大,因产油国政策调整而紧张,因地缘政治因素而恶化,因国际投资的炒作而加剧。2004年原油的平均现货价达到38.27美元/桶,比2003年的28.83美元/桶增加9.44美元,增长率为32.7%。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又一路超过50美元心理关口,甚至几度突破60美元,达到70美元/桶。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不仅超出了市场先前的乐观预期,甚至超越少数市场人士预期的50-80美元的悲观价位,石油价格远远高于OPEC价格目标区的高端。

       世界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增加了中国石油贸易中的外汇开支,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外汇平衡压力。仅2004年由于油价上涨,中国仅原油这一种产品的进口就多支出外汇88亿美元,造成超过3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给我国贸易平衡带来较大压力。据粗略估算:石油价格每上升1美元/桶,在目前的进口水平上我国将多支付6亿美元。而进口达到1.5亿吨时(IEA预测中国2015年进口量),则需要多支付11亿美元,分别相当于目前中国GDP的0.06%和0.11%。同时,国际油价上涨,也加大了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另外,国内相关产业的产品价格将上扬,形成新的涨价因素,加剧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增加了居民消费支出。

    国家石油安全面临挑战。2004年我国原油的进口量达到1.23亿吨,约占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2004年中国进口的石油中56.2%来自中东地区,14.4%来自亚太地区,22.5%来自非洲,进口来源比较单一。预计未来几年,我国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石油比例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而中东、非洲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局部冲突不断,恐怖事件也频繁发生。另外,目前中国90%以上的石油需要从海上船运,其中90%的海上船运由外轮承担,其中进口石油的70%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而袭击石油生产、运输设施已成为恐怖分子的新方式,并且运输通道马六甲海峡完全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石油进口面临较大的运输风险。

    吴新民在《中国石油对外贸易发展策略》中写到,我国石油对外贸易方式单一。目前我国采用的石油贸易方式,主要以短期合同为主,仅有政府间协议,加工贸易,易货贸易和一般现货贸易等几种比较简单的方式。这种贸易方式虽然比较灵活,短期内交割,但受外部因素影响太大,不能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供应。并且这种在国际石油市场直接交易的方式是最被动的方式,只能被动承受国际石油市场的波动和油价水平。

    在国际石油贸易中长期存在着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即“亚洲溢价”。在不考虑运费差别的情况下亚洲主要的石油消费国对中东石油生产国支付的价格比从同地区进口原油的欧美国家每桶要高出1美元左右。

    亚洲溢价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中东国家对销往亚、欧、美三个地区的原油使用的计价公式不同。欧洲国家向中东购买石油,是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作为基准,而美国向中东购买石油则是以纽约商业交易所交易的西德克萨斯原油价格为基准。亚洲没有成熟的原油期货市场,标准价格公式与新加坡普氏报价系统的迪拜、阿曼油价联动的。该机制无法真实反映亚洲的实际供需情况。

    页岩油概述

    (一)页岩油概念

    古代人类就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到19世纪中叶,美国和俄罗斯相继钻成了第一口油井,对油气需求的快速增加,促使对油气的开发从优质油气扩展到品质较差、开采难度较大和开采成本较高的油气。1979年,美国地质学家Masters提出了油气资源分布的三角图概念,三角图的顶部为常规油气,开采技术难度较低和开采成本较低,油的品质好,占总油气资源量的比例较小。非常规油气开采技术难度较大,开采成本较高,油的品质较差,但占油气总资源量中的比例大,如图1所示,其中页岩油的勘探和开发已经越来越受世界各国的重视。


    页岩油是指储存于富有机质、纳米级孔径为主页岩地层中的石油,是成熟有机质页岩石油的简称。页岩既是石油的烃源岩,又是石油的储集岩。页岩油以吸附态和游离态形式存在,一般油质较轻、黏度较低。主要储集于纳米级孔喉和裂缝系统中,多沿片状层理面或与其平行的微裂缝分布。富有机质页岩一般在盆地中心大面积连续聚集,整体普遍含油,资源规模大。页岩油“核心区”评价的关键包括储集空间分布、储集层脆性指数、页岩油黏度、地层能量和富有机质页岩规模等。页岩气的成功开采为页岩油开采提供了技术参考,水平井体积压裂、重复压裂等“人造渗透率”改造技术,是实现页岩油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

    进入21 世纪以来,美国页岩气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天然气价格急剧下降,然而原油价格却居高不下,于是石油公司在不放弃页岩气的同时,将开发重点转向页岩油。仅数年时间页岩油开发就取得惊人成绩,使得美国原油进口量大幅下降,炼油业迅速复苏,给经济恢复带来动力,对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评估,全球页岩油气技术可采资源总量达6634万亿立方英尺,其中90%在美国以外的地区。尽管如此,北美仍是目前唯一成功实现了页岩油气开发的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待页岩油气资源的态度因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各异。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英国、乌克兰等国近年来大力投资页岩油气,但距离可持续商业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页岩油一般特征

       页岩油气是典型的“连续型”非常规油气,具有源储一体、无运移或极短距离运移及资源量巨大等特征。

    1、页岩油成因及赋存方式

    页岩油主要来自有机质热演化生烃过程中,包括热解成因和热裂解成因2种类型。前者为有机质热解成熟油,而后者是由干酪根或高分子烃在高成熟阶段裂解形成,为低分子高成熟油含凝析油。同时,页岩油赋存相态因受地层温度、压力和微观孔隙结构等的影响,主要呈游离态和吸附态,溶解态所占比例较小。

    2、泥页岩发育特征

       由于气候和降水等对湖相沉积影响较大,泥页岩分布及矿物组成均受古地理与古气候环境的控制。与海相泥页岩相比,湖相泥页岩层系多,分布不稳定,在半深湖一深湖沉积中心厚度大。一般而言,页岩油富集于具有良好生烃能力的泥页岩中,其有机质特征与良好烃源岩相似,如高有机碳含量、热演化处于大量生烃阶段、偏生油的I型和II型有机质及烃类滞留程度高等。其中,有机质丰度勘探初期可利用测井数据,并通过△logR法或其改进方法求取决定了生烃强度和规模,其成熟度控制着生烃演化和页岩油成藏时期,二者是页岩油气评价的主要参数。美国海相成熟页岩油产层有机质质量分数普遍大于2%,而我国湖相页岩油产层有机质丰度较高,但以低熟——成熟油为主。据统计发现,马朗凹陷芦二段仅在TOC质量分数大于3%的页岩层段才有页岩油产出,且随TOC含量增加,油气显示越好。

    3、岩油储层特征

       泥页岩储层主要受沉积相带分布的控制,受地层—构造因素影响较小,多分布于深盆和斜坡等低能相带中,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岩石类型多样,矿物组成复杂。页岩油储层岩性不仅包括泥页岩、灰/云质泥页岩、凝灰质泥页岩和炭质泥页岩等,粉砂岩等薄层也常与之伴生;矿物组成常见黏土、石英、长石、方解石和黄铁矿等,而湖相泥页岩中碳酸盐矿物含量一般比海相泥页岩高。

       2微观孔隙类型多样,储集空间以纳米一微米级孔隙和裂缝为主。孔隙包括残余粒间孔、黏土矿物粒间孔及晶间孔、次生溶孔、有机质孔和生物体腔孔等。其中,有机质孔形态不规则,与有机质分布一致,其直径多小于200~300 nm。一般而言,黏土矿物粒间孔等无机孔与宏观孔隙直径大于1μm相关性好,而纳米级孔及微孔与生排烃作用关系密切。热演化程度越高,则有机质孔越丰富,油气滞留吸附能力越强。裂缝作为页岩油气的另一种重要储集空间和流动通道,包括构造缝、层间缝、成岩收缩缝和超压破裂缝等,其形成多与构造活动、生排烃和欠压实作用等有关。

       3岩性致密,渗透性变化大。泥页岩层系中细粒黏土矿物和泥微晶碳酸盐矿物含量高,纳米级微孔丰富,而宏观孔隙主要分布于粉砂岩等薄夹层中,但孔隙连通性差。泥页岩储层孔隙度一般小于10%,而渗透性受裂缝发育程度影响而变化较大,一般小于0.1mm

    4、保存条件

       页岩油藏形成不仅需要丰富的油气来源,也需要良好的保存条件。泥页岩韧性强,排驱压力大,抗剪切能力和物性封闭能力均较强。当泥页岩有效厚度大于30 m或优质泥页岩单层厚度大于15 m时,烃类源内滞留性较好。此外,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和良好的顶底封盖条件也均是影响页岩油保存的重要因素。当破裂压力小于上覆岩层压力时,泥页岩储层可避免因小型构造活动或后期压裂改造,而导致页岩油气藏被破坏,但是,若构造活动强烈,不仅页岩油气藏的形成势必受到影响,已经形成的油气藏也可能遭到破坏。

    (三)美国页岩油快速发展的原因

    1、页岩气开发快速发展,推动天然气价格大幅度下降

    受页岩气勘探开发成功经验的启发,美国把页岩气开发的新技术和经验引人了开发曾被认为没有商业开采价值的低渗透页岩及相关层系中的页岩油资源,美国也因此成为目前全球页岩油勘探开发最成功的地区。最近数年跨国石油公司、日本商社、亚洲大型企业等又以合资形式参与投资,促使美国页岩气产量急剧增长, 同时加拿大也开始生产页岩气。在北美以外地区页岩气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以及欧洲、亚洲、南美等地已发现页岩气资源,中国、波兰等开始步入开发初期。随着页岩气的开发,美国遏制了天然气产量急剧下滑的局面,并由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这给美国的经济复苏和同东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动力。

    2、部分页岩矿区页岩油储量丰富

    美国页岩气蕴藏分布于20个州以上,页岩油的开发在位于美国北达科他州的巴肯Bakken率先取得成功,并不断向其他地区扩展,产量大幅度增长,使美国扭转了连续二十多年石油产量下滑的颓势。位于得克萨斯州北部的Barnett页岩矿区于2000年正式开发,产量最大。其次是位于阿肯色州的Fayetteville页岩矿区,于2005年以后开发。

    3、油气价差拉大,推动页岩油开发

    2005 年以前,美国天然气Henry hub 与原油WTI价格大体相当;从2006年开始天然气价格大幅下降,2008 年天然气价格为原油的一半,2010 年天然气价格仅为原油的1/3。欧洲天然气价格EU CIF与原油Brent的价差没有美国那么大,但同样远低于原油。于是美国液体成分丰富的页岩矿区,其开发重点从天然气向液体成分转移。积极开发页岩气的油气公司,在不放弃页岩气的同时,扩大了原油和非常规页岩油的开发,将用于页岩气生产的水平井、水力压裂等技术组合用于页岩油领域,以增加原油产量。

    (四)美国的页岩油革命

    美国页岩油勘探开发近两年发展较快,但若追根溯源,页岩油产业化也有60 多年的历史。根据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具体特点,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发现阶段

    美国的第一个页岩油藏是1953 年在威利斯顿盆地发现的,正式投产于1955年。当时的发现者Stanolind公司主要采用直井开发技术,开发的目的层为巴肯组的上段,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平均单井产量为27.4 吨油当量/日。六年之后也就是1961 年,壳牌公司在威利斯顿盆地进行石油勘探时,在首要目的层勘探失利的情况下,转向勘探巴肯组上段,发现了埃尔克霍恩牧场油田,再一次证明了巴肯组上段油气潜力。由于该段以暗色的海相页岩为主,发育大量天然裂缝,且裂缝的存在对产量有积极意义,于是作业者认为该段发育泥岩裂缝油藏。在之后的近30 年时间里,油公司在巴肯页岩区带内的油气勘探开发活动几乎全部集中在该区发育的一系列背斜构造附近,钻探的目的层均为巴肯组上段,一共发现了26个油田。随后有油公司尝试将水平井技术应用到巴肯组上段油藏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原油产量提高至约50 吨油当量/日,且能稳产达2 年之久,这一做法对其他作业者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油公司对巴肯区带的热情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 年代初,当时大约有超20 家的油公司在该地区从事油气勘探开发活动。之后因油价持续走低,且预测受天然裂缝控制巴肯组上段油藏的产量具有一定的困难,巴肯页岩区带的油气勘探开发活动在经历一个高潮期后进入缓慢发展阶段。

    2、认识突破阶段

    到了2000 年,加拿大一家独立油公司在经过近5 年的勘探后发现,巴肯组中段的孔隙度明显优于上段和下段,由此提出了巴肯组源岩所生成的油气可能更多的聚集在了中段,之前开发的上段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的认识,并据此认识成功发现了埃尔姆古丽油田。这一发现和认识在页岩油产业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彻底改变了巴肯页岩区带的油气勘探开发活动,巴肯组中段开始成为公司油气勘探的首要目的层。有机构评价巴肯的页岩油产量将超过伊拉克的原油产量。

    3、快速发展阶段

    2005年EOG 能源公司提出了效仿页岩气开发,将水平井与水力压裂相结合开发巴肯中段页岩油藏的想法,并在帕歇尔油田的测试中取得成功。页岩气革命爆发之后,这两项技术开始被大规模应用于页岩油开采,主要推动因素是油气价差,如图2所示。高油价低气价导致很多油公司关停了利润低的页岩气井,转而寻求在页岩油领域获得新突破。


  • 美国页岩油革命对我国石油贸易潜在的影响

    (一)美国页岩油革命原油市场的影响

       近年来美国北部贝肯Bakken和南部鹰滩 Eagle Ford 、巴内特Barnett等地页岩油或致密油产量大增,使得美国本土原油产量大幅提升,产量增幅也在提高,出现长期U型反转态势。现在几乎可以断言,2010年下半年出现的WTI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与布伦特原油价差大幅拉宽的原因,主要就是市场参与者对美国原油、尤其是WTI计价原油长期供应增加预期的提前反应。    

    长期来看,东西半球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必将出现一轮再平衡过程,页岩油革命对美欧原油计价体系或将产生显著影响,预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WTI等美国原油计价体系的回归。市场一度认为,美国本土产量大增将长期压制国际原油价格,尤其是WTI价格。二是美国本土原油计价格局将再次调整。如美湾地区计价基准多元化,Gulf Coast 321”等新计价基准出现,LLS路易斯安那轻质低硫原油等美湾计价基准也得到强化,使得价差变化从WTI对布伦特原油,转到了“Gulf Coast 321和LLS对布伦特原油的链条,WTI与布伦特原油的价差波动率得到这些中间链条的“平滑”,波动已趋稳,前几年大幅波动走势有所收敛。三是布伦特原油的强势或将收敛。美国向欧洲的成品油出口大幅增加,2013年四季度月均出口量达到25万桶/日。四是美国原油基础设施将出现新的调整。如库欣到美湾油管流量不断增加后,库欣库存变化的影响力或将弱化,美湾库存PADD 3库存影响力将上升,库欣变化或将滞后于PADD 3地区库存变化。美国市场的调整,对中东原油市场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一个基本事实是,美国原油进口总量和从中东的原油进口均在下降。

    (二)中东能源地位的下降加速了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转移步伐

  • 页岩油革命使得美国能源独立成为了可以预见的现实,中东地区对美国的战略价值大幅度下降。因而,美国可以放任中东混乱局势不顾而将大量军事人员与装备从中东撤出转向亚太地区。虽然,美国打的是维护亚太“安全与繁荣”的旗号,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美国的真实用意是遏制正在崛起的中国。
  • (三)美国页岩油革命对成品油市场的影响

    原油市场供求的调整对成品油市场的影响机制较为复杂,不确定因素更多,但从长期趋势上看,可能将出现以下变化一是全球炼油能力的区域分化将日趋加重。这意味着澳洲、西欧和东、西非的成品油需求会出现更大的增幅,进口需求会增加,应捕捉市场机会;而美国凭借低成本资源优势,向以上地区的套利交易会大幅增加,也有不少新的市场机会出现。二是美国炼能加速增加。长期来看,欧洲和亚洲成品油的CRACK或长期逐渐走弱,亚欧套利窗口打开的频率和时长降低,但美欧、美亚或美非套利窗口容易被砸开,出现趋势性变化的迹象。三是欧洲炼能结构调整的影响深远。

    这对中国石化成品油的国际贸易业务有现实意义,需要我们今后更加关注中东和欧美全链条的成品油供求变化,在跨区套利时需要更精准、迅速地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加强实货的物流调度水平,提升库存经营的低储高销水准。此外,

    (四)中东石油市场可能成为美国敲打中国的新场所 

  • 首先,中国已成最依赖于中东石油的国家。未来二十年,美国将大幅减少对进口石油特别是中东石油的依赖,直至完全脱钩。中国的情况则相反,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将有增无减。预计到203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可能高达80%,其中一半左右将来自中东。
  • 其次,美国的中东政策可能将更为激进,从而导致中东局势更趋动荡。随着中东石油供给和油价波动这两大因素对于美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步削弱,美国在中东可以更加激进地推进霸权主义政策。这些政策包括推进中东民主化、抑制伊朗崛起、保护以色列安全等等。对美国而言,这些政策的实施可以达到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推进美国中东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引起该地区局势动荡,给世界石油市场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从而间接地达到敲打中东石油最大的依赖国——中国的作用。
  • 最后,国际石油的美元结算体系可能成为美国发起能源战的更有力武器。中东石油的美元结算体系既是美元霸权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美国发动能源战争的重要媒介。1973年,美元还只是中东石油的主要结算货币,而不是唯一结算货币,美国来自中东的石油占全部进口量的比重为22%,但是为了其国内金融与石油集团的利益,千方百计策划了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今天,美元早已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唯一结算货币当然,伊朗开始在突破这种格局,美国来自中东的石油占全部进口量的比重只有15%,而且这一比例将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未来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战略需求,更为方便地发起能源战争。
  • (五)有利于扩大我国能源进口

  • 页岩气革命将使得我国能源进口环境变得更为宽松。一是有利于我国加大天然气进口。去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中天然气比重低于石油9.6 个百分点,位居第二,预计二十年后天然气将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国际天然气供应的快速增长将为我国加大进口提供相对更为有利的条件。二是由于能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效应,美国页岩气革命将在短期内导致美国煤炭价格下降和出口增加。近几年来,美国大量关闭燃煤机组,改为天然气发电,迫使大量的过剩煤炭必须到国际市场去寻找出路。统计显示,自2009 年以来美国煤炭对我国销量加速增长。其中,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美国煤468.03 万吨,同比增长 47. 7% ,这个数量已接近 2015 年全年的美国进口煤数量。
  • 我国石油贸易的应对政策

  • 总体来看,美国页岩油革命对国际原油市场、成品油市场甚至替代能源市场的影响可谓深远。中国如果应对得当,在资源获取、上下游整合、深化国际市场参与度等方面,可能有更多的机遇。
  • (一)对欧美原油计价变局应审慎应对

  • 建议在目前 WTI 和布伦特原油价差的回弹阶段,维持或增加布伦特原油计价系,即欧洲、俄罗斯及部分中东原油的购买比例,利用美国本土计价的强势格局来布局和获利,并借此调整原油调和炼制比例。
  • (二)借鉴美国经验,设置多元化的原油和成品油计价体系

  • 从 WTI 和价差这一轮拉大的行情看,美国设置多元化的原油和成品油计价中心,将原油实物交割地和交易中心分离,有助于熨平价格波幅,调节资源配置,或是中国在推进原油计价体系过程中可借鉴的经验。目前上海自贸区正在打造原油期货交易中心,可以不急于打造统一的原油计价基准,而考虑从当地交易活跃的成品油入手,先在上海、深圳、山东、黄埔等地形成几个地区成品油交易中心和计价基准,提高成品油实货和纸货掉期(SWAP)以及跨区套利等交易,然后再利用各地挂靠的原油品种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原油计价基准,最终再形成标准的原油期货计价基准。另外,可将实物交割中心放在上海等地,但将交易中心等设置在其他地区甚至香港,增加市场参与度。此外,税收优惠和法律框架是国际石油交易中心的命脉,国内应加大与香港合作力度,引进香港丰富的判例法法律人才,将相关法律条文细化,加大税收优惠,才能吸引国际油商和金融机构的参与,这种先分后合的方案似乎更加可行。
  • 借助三大洲成品油和原油价格的波动期,做大做强跨区和跨品种套利业务

  • 借助三大洲成品油和原油价格的波动期,做大做强跨区和跨品种套利业务既增加稳定的效益来源,又借助套利交易加深市场参与度,开拓海外目标市场,打造大物流体系,与国际化交易模式接轨。
  • 中东成品油市场在新格局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 中东成品油市场在新格局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凸显,一方面平了欧亚套利价差的波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中东自身需求对亚洲成品油价格的影响力,其中有变局,也有机遇。中国石化应利用中东炼厂资源,增加套利交易,增大向欧洲和非洲市场的辐射;同时利用沙特等国需求变化的信息,更准确把握跨区差价和纸货波动,为我所用,开疆辟土。
  • 借助市场调整期网罗国际化人才,加快国际化步伐

  • 利用原油计价的波动期加快推进我国原油和成品油的计价基准建设,提高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进一步保障中国能源安全。
  • 体宣传、市场整合和客户交互的服务;同时在平台上可以深入开发多元化服务,在制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扩大易捷品牌的影响力的同时,也能真正做到一站式生活服务,使顾客对易捷品牌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得到进一步增强。
  • 政府应减少对石油企业的行政干预

  •    当前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石油公司勘探投入下降明显,2015年上半年,全国勘探投入196亿元,同比下降45%,开发投入659亿元,同比下降22%。我国如何将石油企业有限的勘探资金用好,使其符介我国石油地质的发展规律,非常重要,否则将本末倒置。
  • 积极推进我国石油工业的市场化改革

  • 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居世界第四位和第六位。但目前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勘探开发主体少、社会资金难以进入、法律法规小健全、石油市场高度垄断等,待需要改革。建议以页岩气、煤层气市场化改革为契机,逐步、积极有序地推进油气资源市场化改革。
  • 总结

    在美国,金融危机过后较高的油价和能效更佳的汽车抑制了石油消费,而过去三年激增的页岩油产量已减少了石油进口。产油企业不满美国政府对原油出口的限制,这些限制是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出炉的。交易商们表示,美国的石油进口短期内可能反弹,原因是油价崩盘至每桶65美元提振了燃料需求。油价暴跌也大幅减少了美国页岩地区如北达科他州的钻探活动。但长期趋势是中国的石油进口不断增长。中国正在增加炼油产能,而其整体经济每年增长7%以上。“世界有大量石油,”中国某公司的一名交易员表示。“而我们需要大量石油。”就美国而言,减少进口是政界人士和外交政策专家的目标,他们将美国对中东原油的依赖视为国家安全风险。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石油进口曾高达每日1000万桶,占该国石油消费量的一半以上。  

  •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资源全球化活动的深入,世界各个国家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多,世界范围内对石油资源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石油进出口贸易对我国保障经济稳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1]张茉楠. 美国“能源独立”战略及影响分析[J]. 中外能源,2012,06:8-12.
  • [2]张抗. 美国能源独立和页岩气革命的深刻影响[J]. 中外能源,2012,12:1-16.
  • [3]高辉清. 美国页岩气革命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 发展研究,2012,12:12-16.
  • [4]孔祥永. 美国“页岩气革命”及影响——兼论对中国页岩气开发的启示[J]. 国际论坛,2014,01:71-76+81.
  • [5]张恒龙,秦鹏亮. “页岩气革命”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构作用[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2:185-191.
  • [6]李建新. 美国页岩油革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J].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1:1-4+9.
  • [7]李舜. 谈美国页岩气革命可能对我国航运业带来的影响[J]. 交通企业管理,2013,12:9-11.
  • [8]王海运. 世界能源格局的新变化及其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1-11.
  • [9]张经明,梁晓霏. “页岩气革命”对美国和世界的影响[J].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2013,01:8-14.
  • [10]郝宇彪,田春生. 中俄能源合作:进展、动因及影响[J]. 东北亚论坛,2014,05:71-82+128.
  • [11]李富兵,白羽,王建忠,闫建平. 美国页岩油气发展趋势及影响[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10:34-36.
  • [12]宋磊,张建华. 美国和中国的石油贸易比较研究[J]. 当代石油石化,2016,02:8-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