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锋教育

毕业论文代写:真人秀节目模式跨文化适应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笔锋教育作者:admin网址:http://www.ibefront.com浏览数:2753 

跨文化内容的传播是寻找跨文化受众情感契合点的过程,而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播双方的意义得到相对完整沟通的有效传播才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核心,由于传播中的“误读”不可避免,我们可以将有效传播读解为一种“误读”最小化的手段。因此,传播所肩负的所有目的的实现都离不开传播能力即: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完善和提高。

文化适应是不同文化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动态调整过程,涉及学习某种文化的整体行为,能够帮助个体乃至文化群体从特定文化中获取能力以及重新定位,从而在变动的环境中获得生存的能力和空间。[1]文化适应因模式和时间而异,与异文化沟通的方式以及模式的适应能力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都会对文化适应的过程产生影响。其中,主要有五种因素决定文化适应的程度:人际传播、在东道文化中的社会传播、与本族群的社会传播、东道文化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倾向。[2]

具体而言,人际传播指的是传播者与异文化进行人际沟通的能力,包括:进行传播所需的跨文化能力和知识;以多样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进行信息解读的能力;与跨文化所在地在情感上的契合。东道文化中的社会传播分为两个方面:一面是传播者与当地受众在联系方面的密切程度;另一面是传播者在公众传媒以及大众传媒方面在东道文化中介入的深度。而本族群的社会传播也同样需要从两个方面看待一是受众与本文化同胞的人际联系;另一是在受众在大众传媒中对本文化的介入程度。东道文化社会环境指适应国对异文化开放、包容、接受的程度以及官方和非官方语言政策的应用和社会隔离的程度等。个人倾向是受众对于本文化和异文化感兴趣的程度,兴趣决定最终的跨文适应情况。

总结上述对文化适应过程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可以整合为三个方面去总结即人与思维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人与传统的关系。将其具化为真人秀节目模式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因素时,我们可以将其解读为1、语言文字和价值观念差异造成的内容认知误读;2、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异文化社会传播中的影响;3、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在异文化接受中的评价习惯。

语言文字和价值观念差异造成的内容认知误读

“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是跨文化传播理论的两位奠基人萨丕尔和爱德华霍尔的著名观点,文化与传播是同构的关系,而两者统一关系实现的难点在于,当文化与传播的偏向互现的时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就会显得相当艰难。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文化与传播同构”的实际意义就无法实现。[3]创造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不同文化价值观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观念改造的互动,另一种基于是以某些观念为基础的互动。当双方以某些观念为基础进行互动,文化完成了双方共有价值观的分享。如在以集体主义为主流的文化观中,人的观念基础是家庭和群体关系,并以此为价值取向考虑问题。而在以自由主义为主流的文化观中,人们则更多追求个人价值和权益的实现,关注个人权利与价值互换的问题。在中国农村,不识字的农妇在接人待物的过程中显现出好客、尊重人、爱面子的文化底蕴,很明显,她们是按照祖辈父辈层层传递的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在进行交往。[4]所以,这种以某些观念为基础的互动一般导向文化认同从而产生出无意识的文化价值观。而论及文化和环境、文化和文化间的关系时,一般都是以竞争状态存在的,而多边交流与沟通关系的设定也为自身文化的认同提供了保障。所以,文化向文化适应的转化是必然的过程,即不同文化特征在文化群体沟通时不同的表征现象,造就了改造观念的互动,完成了从无意识文化价值观向有活力文化价值观的转化过程。

文化和语言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在创造与认知的互动中,语言虽只是文化构成中的一部分,而它的表述和涵盖能力却大于文化,文化丰富性再高,也无法超越语言在实践和逻辑应用方面表述的多样性。基于这钟特性,文化变为了一种特殊的载体,而语言则成为了文化载体的核心,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按照文化沟通的需求去设计文化的传播形式,即通过对语言和非语言信息的改造,我们可以将固定的文化模式完全改变成我们希望呈现的存在。从这个意义着眼,对于语言和非语言信息的调节可以被视为跨文化内容传播的可能性,也可以有效解决跨文化传播中的认知误读问题。

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异文化社会传播中的影响

“国际传播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是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核心力量”[5]国际关系学教授南希斯诺,在其编写的《公共外交手册》中提到,国家文化软实力应该从三个维度考察:一是该国文化和观念是否符合全球流行标准;二是该国是否有能力运用全球传播渠道影响新闻的报道框架;三是该国是否通过其国内和国际行为赢得公信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紧密结合的。文化软实力有赖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同时,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也促进、提升文化软实力。[6]

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不在是自我认知,而是跨文化受众的认知。衡量一国文化软实力不仅以跨文化资源占有量为标准,更要以资源质量为标准,以其最终在范围及程度上对传播国家的受众产生了影响为效果展现。约瑟夫奈教授在他的著作《软实力的再思考》中提出“软实力不仅是影响力和说服力,它更是一种吸引力,而吸引常常导致默认”,作为一种吸引力,文化软实力就是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魅力吸引对方的能力。因此,奈的文化软实力理论其实是一种三力组合体,它包括影响力、说服力和吸引力。我们可以看到软实力的目标是对他国(民众和政府)产生吸引力、认同、同化力为最终实现的。[7]因此,为了在跨文化传播中获得这种吸引力,成功使受众对本文化产生“移情”,我们就应大力打造适应跨文化沟通的新理念新范畴新形式,融通中外,在符合本国文化特点的前提下,寻找更易于跨文化受众接受的本国文化特色,在与适应国大众传媒渠道合作共赢的过程中,加强或重建本国文化软实力。

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在异文化接受中的评价习惯

龙是中西方文化中被神化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习俗中龙是尊贵和吉祥的象征,中国人自诩为“龙的传人”,并以此傲。而在西方文化习俗观念中,龙却是邪恶的代表,是来自地狱的邪恶怪兽,是恶魔的化身,天主教圣经中的魔头撒旦即被称为英文中的龙(dragon)。视觉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信息传递实现依赖一定的条件,即共享性的内容表征。无论是传递信息、思想,还是传递感情、文化,都是在跨文受众认同并适应这些表征时,跨文化传播的信息传递才能完成。另外,这种传播适应关系的建立,还依赖一定的现实社会关系,即使符号所承载的跨文化内容与受众形成互动的联系。最后是与传播内容契合的跨文化传播渠道,只有文化品质融合度高又有针对优势的中间媒介,才能完成视觉符号有效传播方的最终使命。

视觉符号外延和内涵意义的建立,来源于社会环境或文化背景赋予符号的文化意义,即社会的文化理念、心理架构、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其一切跨文化的传播方式,都需要借助一套模式理念,它具体阐述了形式与意义的对应关系。[8]这种关系其实是构建思维中,有关世界的知识和经验体系,这一体系的缺失将会使跨文化内容传播陷入恐慌和混乱。就像传播者赤裸身体在教堂前讲述人体艺术一样。此外,伦理道德也是视觉符号与跨文化传播之间建立起的多种给定关系之一,社会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它作为社会文明的一部分,必然体现在视觉符号之中。跨文化受众只有在信息建构方式和内涵构建层次双向满足的前提下才能最终实现对跨文化内容的适应。

总之,语言文字和价值观念、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文化内容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进程,但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拥有了更多获得共同体验的机会,从而为共同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适应和挖掘共同体验和文化的过程,终究会使真人秀节目模式的传播超越和包容各地文化,在共铸人类的文化共鸣点的同时使其跨文化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1]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页

[2] Young Yun KimBecoming Intercultural (New York,NY:Sage,2000),pp:71-85

[3]单波.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1)103

[4]华纳 被“标签化”的中国人[J] 瞭望东方周刊 2007年第36期 48页

[5]李希光,郭晓科.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及提升路径[J].重庆社会科学,2012(8) 103

[6]刘轶 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困境与突围文化[J] 产业发展 2014年04期 49

[7]邱凌 软实力背景下的中国国际传播战略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复旦大学 2009年 4月 39页

[8]史婧炜视觉符号跨文化传播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5年5月 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