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锋教育

实证调查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取向的因素

来源:笔锋教育作者:admin网址:http://www.ibefront.com浏览数:1611 

1 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建国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不例外,尤其是1999年中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开始扩大,其后数年连续大规模扩招。从前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大学毕业生都是以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方式按照“统包统配,’“包当干部”的政策进行。到现在,大学生再也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多,我国出现了结构性失业。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否由于大学生就业意愿取向不恰当造成的呢?而又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取向呢?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根部”,那么对于我国较好的过渡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用人单位却用工荒的现状肯定大有裨益。

1.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相关历史材料与前辈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分析。在对相关资料比较广泛的搜集、整理、鉴别、分析。可以使我有机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对此问题作出自己的思考分析,形成正确的认识。

  (2)调查法

即通过发放问卷,与相关人员访谈等的调查方式,可以得到我校较为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因而可以用数据去量化大家的态度,使得本调查的一切论证均显客观公正、使得本调查作出的结论科学合理。

  (3)统计法

此次调查将对由上步调查法所获取的问卷数据,运用本学期学到spss(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有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逻辑较为严密的梳理,运用数理的统计围绕着本文的研究主题进行归纳和分析。通过实证调查得来的数据加深本次调查的深度以及论述的力度,希望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证与规范相结合,从而在此次调查中对本调查的主题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2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实证分析------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

2.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说明

2.1.1调查目的:

 通过定量的问卷对调查对象的毕业就业意愿取向进行客观的记录。就业意愿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包括:就业前景、就业地区、就业单位期待、求职因素与信息的获取等。一个完整的就业意愿取向其实就相当于一个职业期望。职业期望,它是大学生将个人素质如自身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等的主观因素与社会需要、就业机会等客观因素不断协调的过程以及从中产生的认知和定位。大学生作为即将走进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就业期望具有与其它社会群体不同的特征。因为根据人力资本论:如果把上大学看成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那他必然会受到投资预期收益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开始求职的时候,必然希望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因此每个大学毕业生都有可能拥有过高的职业期望而导致“高不成低不就”造成失业。而适当的职业期望,有利于大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能很快适应和发挥个人的潜力。因此,通过了解海大学子就业意愿的取向,在实证材料下结合前人总结的理论经验肯定更有利于我们去了解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取向的。

2.1.2调查样本

   这次调查主要对象是广东海洋大学的学子们,我校有全日制各类2.9万人次,设有18个学院,录取批次由重本线到专科线,涵盖的样本层次比较丰富,能较好的作为实证调查的例子。

2.1.3调查时间与方式

   此次调查于2015年5月1日开起,2015年5月20日结束。我通过在饭堂随机派送问卷,以及通过运用现代媒体,以电子问卷的形式,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

2.2样本情况

  次发出问卷共15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25份。共收回有效问卷率为83%。


 2.2.2样本基本数据:

 2.2.2.1生源地区的分布

 根据这次的随机抽样调研中,我校学生生源地类型分为:城市占比46%,县镇占比31%,农村占比23%。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比例大于来自农村的比例,尽管如此,生源地来自农村的比例还是不低的,达到了23%。说明即使在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很困难的情形之下,各层次的家庭对子女的受教育情况都算是挺重视的,尤其是城市的家庭对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极为关注。

 2.2.2.2性别的分布

此次调查中,受访者男性占比52.4%。而女性受访者则占比47.6%。虽然男生比例稍微高于女生,但是差别也并不大。


2.3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收集回来的问卷数据以及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在运用spss数据分析下。我们得出了以下的分析结果。


2.3.1、考研意向的调查分析

  由于随机派发问卷不能保证对考研例子数量的保证,因此通过对部分院系某些明确自己要考研的学生进行访谈。以下数据是问卷结合访谈得出的调查分析结论。

  问卷对毕业生考研动机进行了询问数据表明,仅有13%的学生是纯粹为了学术研究,绝大多数毕业生(84%)要不就是为了提高将来就业的实力,要不就不满意目前学校的学历。或认为自己依然未准备好进入工作,更有避开当前就业难,先上学再说的。

  也就是说,正由于感觉到现时就业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才选择继续深造。这当中是否存在着对自己就业意愿不明确而从众考研,逃避就业压力的存在呢?相信数据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一问题。


2.3.2、愿意去工作的地区的调查分析

  有4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过实施了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使得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率先富了起来,而相对来说,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则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虽然我国政府也大力实施了开发西部、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战略措施,但是就近期来看,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依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经过这 20多年的改革开放,沿海地区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程度,抑或是国际化程度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做事的软硬环境要比其他地区好得多,其工资待遇较高,就业机会众多,职业转换容易,培训晋升也多,各种福利、保障措施也比较完善等条件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十分理想的就业地区。而对比起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工资待遇较低,职业转换比较困难,工作的福利保障等措施不完善。站在毕业生角度看选择了一个好的地区、且能够到这些地区工作,就等于给自己找到了发展的潜力。因此,沿海地区首先成为了大学毕业生的首选的就业之地。

   其次是选择“到家乡或就学所在地”。选择家乡及附近地区工作,是因为家乡有较熟悉的文化和较强的社会关系,为大学生择业及今后职业的发展都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

   选择在就学所在地工作,原因也很相似,已有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重要的社会资本,对学校所在地的了解同样为毕业生就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另外,多数大学都在大城市,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相对较多的就业岗位和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相比而言,在学校所在地就业风险较小、发展空间较大。

   若然在结合性别层面来作分析的话,性别与理想就业城市也是有一定的关联。男性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地是沿海开放城市、虽然女性毕业生首选的毕业就业地也是沿海开放城市,但其比例与男性相比较却低了10.2个百分点;但是女性在选择回家乡就业的比例上高于男性,而且数据是明显高于男性。  

 可见,无论男女大学毕业生,也不论学历层次高低,大学毕业生最愿意到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省会城市,最不愿意去的西部地区、区县类小城市就业。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倾向,这种就业倾向只会进一步加剧东部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省会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出现供求失衡的局面,造成人才的相对浪费,也使得大学生实际就业过程中不得不降低自己的就业意愿,接受比预期低许多的工作单位、工资待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国家政策下随着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即便那里对人才的需要正在增加,而愿意去该区域的大学生却寥寥无几,也容易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


2.3.3、愿意去工作的单位的调查分析

我们将单位划分为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和其他 , 类。受调查者回答的情况统计结果如表 )。外企、党政机关和高新技术企业居于前三位。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选择外企除收入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外企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更为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党政机关的吸引力虽不及以前,但仍有近 1/5 的学生选择了“党政机关”。个中原因,我们认为,除工作相对稳定外,党政机关仍然是公共资源的重要控制者,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公务员是个非常体面的职业,这也可从每年参加招聘公务员报名之火暴以及录取率之低中得到印证。 但是,如果我们冷静去看待这个问题,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单位上依旧选择声望地位高、稳定性好的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追求稳定安逸的生活,这其实是缺乏了一种创业精神。

  而“高新技术企业”排在第三位,超过“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个数据其实与我国近年来重视科技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了一些人才优惠政策相关,也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待遇有关。更与现在时代发展的脉络有关,现在是信息时代,高新技术企业有着十分光明的前景。不过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仅排在第四位,但国有大中型企业仍然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单位之一。可见,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性,大部分毕业生更加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更愿意到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工作,更愿意能参与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和单位的工作。


2.3.4、就业前景的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见下表),我校毕业生由于本身对社会以及自己的认知不同,他们的就业意向也截然不同。对就业前景持有一般和乐观态度的占比69.0%,持不乐观态度的占比28.35%,持不清楚态度的占2.9%,总的来说是好的。当然,我们也不排除部分海大毕业生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能做到完全了解,又或者部分海大学子忙于考研,或者家庭背景较好,不能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而盲目乐观的现象。

   对于就业前景如果结合性别来分析,男性毕业生乐观的比例是29.1%,而女性乐观的比例是22.6%。其他三项数据的差别没有第一项明显。由此说明高校女性毕业生与男性毕业生比较,乐观程度远低于男性毕业生,几乎相差10个百分点;也说明女性毕业生可能对社会上用人单位对女性的需求的认知更实际一些。



 我们针对此问题再结合生源地来分析(见下表 ),不难发现,生源地区对毕业生就业前景有显著差异,来自城市的海大学子对就业乐观的比例较高,占36.1%,而来自县镇和农村

的海大学子对就业的乐观程度明显低于城市学生,相差13个百分点以上,分别占

22.2%和20.4%。在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方面,但是我们根据数据也可以发现县镇的海大学子的比例最高,为59.4%,而城市的海大学子和农村的海大学子分别占49.4%,,51.7%;不乐观一项显示来自农村学子比例最高,占25.8%。整体上看,海大学子对就业前景的认知是,城市学生较为乐观,不乐观的占少数。县镇学生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的比例是最高的,农村学生持乐观态度的占农村学子的五分之一,但对就业前景持不乐观的却占农村学生的四分之一,与城市和县镇学生生比较,这一项的比例最高,这个比例值得我们对它注意和重视。



2.3.5、求职因素与信息获取的调查分析

   个人在难以预测的劳动力市场和庞大的组织面前,将日益感到无能为力。社会进步

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与此同时,人们要了解组织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却越来越困

难。个人要有效地管理自己将来的职业,关键在于及早采取行动,成为一名有效的诊断

者,识别问题,洞察自我,学会从多种选择中作出适当的反应或寻求负责的职业咨询机

构和部门给予指导和帮助。“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大学生在茫茫的人才市场搜寻

自己未来的岗位的时候,应该首先很清楚自身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在人才市场上找

到自己的工作岗位。通过调查发现(见下图 ),仅有6.59%的海大学子“很了解”自己

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而分别有41.36%的学生“了解”、还有39.09%的“说不清楚”、剩下的11.59%的“不了解”将来自己能够从事什么职业,还有1.37%的海大学子“很不了解”自己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从中不难看出,有52.05%的海大学子在实际上对自己将来能够从事什么工作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知,或者说,当面对茫茫人海的劳动力市场时,大学生竟然不知道自己能


够在当今的社会中做什么了,自己都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那又怎么能够让用人单位

知道你能够做什么呢?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心理状态,即“麻木状态”,在

人才市场上“随波逐流”、“碰”用人单位、“碰”就业岗位。

  所以,在这种状态下,就迫切需要培养海大学子的单位一学校进行有力有效的指导,以帮助那些“六神无主”的大学生“安神”、“定位”。然而,我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却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如(下图),仅有1.04%的大学生“很满意”、24.51%的大学生“满意”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有47.75%的大学生“说不清”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给自己在就业方面到底带来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还有22.9%, 3.8%的大学生“不满意”、“很不满意”高校的就业指导,可见我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效力是多么的一般与无力。


   除此之外,我校在给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方面也表现的比较落后。调查显示(见下图),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及其他媒体”(占到27.77% ),其次是

校园招聘会(20.6% )、家人亲朋(14.33%)、人才交流中心(13.12%)、老师(13.05%)}

最后才是学校就业部门((7.81%)。说明我校就业部门在我校学子就业问题上所做的方式和方法有待改进。毫无疑问,这些因素的存在也进一步增加了海大学子就业的难度。


   即使这样,即将毕业生学生们也要考虑未来的用人单位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因素左

右自己选择岗位。调查显示(如下图),岗位今后的发展、职位的经济收入、兴趣爱

好、是否适合岗位是大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分别占到了26.59%, 21.21%,

17.67%和14.3%,而较少受到岗位的社会地位、专业是否对口、就业地区等的影响。反

映出我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正趋于成熟,没有把岗位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因素

当成主要的因素,而是确立了“先就业一后择业一再创业”的理念。


下图也的确印证了这一点,大学生在问及是否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时,80.18%的表示“打算”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仅有19.82%的表示“没有打算”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每个海大毕业生都在想着自己能够就业的“招数”。根据调查数据有49.68%大学毕业生认为“参加招聘会”是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另外占比15.17%

学子认为是“亲自登门推荐”、还有占比9.54%的认为是“网上求职”、剩下的3.99%的认为是“委托代理人”,也有14.26%的海大学子认为“亲朋推荐”是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说明,在当前严峻就业形势之下,多数大学毕业生认为“招聘会”是有效的方式,也有不少的大学生毕业生认为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本”找工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和途径。这足己说明,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之下,大学生已经意识到有好的社会资本对自己找工作的重要性。

   



3 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取向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影响机理也比较复杂,这其中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环境、企业及社会需求、高校教育、家庭环境、求职心理等等。结合收集回来的实证调查数据以及前面的调查结果与分析,我结合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以下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取向的因素。


3.1社会经济环境


  3.1.1二元经济结构下对大学生就业意愿取向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假定劳动力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但现实却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经常被很多因素分割为不同的子市场。在这些分割因素中,有性别、种族、学历等,不过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更多地表现为制度性分割。这其中主要是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城市内部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的分割,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这两种分割都可以统称为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的分割。前述沿海地区、城市、外企、国家机关等可以看作是主要市场,农村、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等可以看作是次要市场。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是由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中小企业构成,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有时也称为非正规就业或在非正规部门就业。主要市场次要市场的根本差异表现为,前者大学毕业生的存量较多,有的地方和行业甚至存在某种程度的教育过度;工资高、条件好、就业稳定、职业有保障、权利较平等,并有较多晋升机会;后者的大学毕业生存量少,甚至可以说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所提供的工作往往工资福利低、工作条件差、就业变迁性大。另外,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几乎不提供培训,晋升机会也少,而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培训却是经常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在主要市场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特别的障碍,即如果劳动力在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之间流动没有制度性成本,则我们可以想见,很多大学毕业生会先到次要市场去就业,边工作边找寻,等有合适的机会再离开次要市场到主要市场去就业,而不至于在主要市场形成失业。

 

 3.1.2我国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的转型

     近些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以及所有制形式调整情况,及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给出了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对策指导。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劳动力就业吸纳的能力显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而第三产业正成为承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力量。通过对不同行业的就业统计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推进,从事农、林、牧等传统产业的人数正逐渐减少,而国有企业的就业人数减幅也较大,劳动密集型和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服务型行业就业人数逐步增加。




3.2企业及社会需求

 在前面章节中,我们的调查结果分析有提及到。大学生活主动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体去了解目前企业的用人需求信息。在校的大学生应该多主动去留意相关的企业用工信息,分析自己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正视自己的能力,如:灵活应变能力、责任感、交际能力、寻求多种解决途径的能力和制定工作目标能力。


3.3高校教育

 也是在调查结果与分析中,我们指出来了主要通过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体去了解目前企业的用人需求信息。而通过学校就业中心的帮助去了解就业信息的仅仅只有低得可怜的7.81%占比。学校的就业指导是就业市场化不可或缺的环节,可是从现实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就业部存在以下问题:1、就业指导不尽如人意,学生不满意的占绝对比重。2、藏在深闺人未识--学生对就业部门提供的服务了解程度极低。3、学生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工作内容。很可惜大部分学生只有就业时候需要用到三方协议时候才用得上就业部。尽管学校的就业部不尽完美,但是作为个体的我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现在网络媒体如此发达。只要多留意,肯定能了解更多,而不是在抱怨就业部门的不尽责。


3.4家庭环境

 结合调查结果与分析的2.3.5求职因素与信息获取的调查分析中提及不少学生会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本”找工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对于此现象来说,我们其实可以从理论层面来分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状况可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思想观点来解释。一方面“以‘己’为中心形成的社会关系,一圈一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就是这种以差序方式建构的社会关系,离自己这个圆心越近,道德性和工具性责任越重。基于中国人“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社会结构,反映出中国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中国人普遍认为“子女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因此,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中,当机会和资源短缺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3.5个体求职心理

   如今社会瞬息万变,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需求的仍然在不断地较快的变化着,同时由于大学生的社会背景、性格以及学习成绩的不同,使得我国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也会有着不同心态和心理问题。

   我们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角度分析个体的求职者存在着什么求职心里。在校学生,包括家长等,都会把上大学看成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如果是投资那么必然会受到投资预期收益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毕业开始求职的时候,必然希望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是大学生对于他们原先付出的人力资本回收率下降的自然反应。因此,认清现状,适当调整个人的心理预期,才有利于形成较合理的就业意愿取向,才能更好的投入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勇. 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2]施炜. 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

[3]邢繁辉. 当代中国经济结构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4]曾继平. 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2.

[5]成长群.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

[6]史慕华. 政策网络视阈下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4.

[7]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 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 高等教育研究,2012,02:79-86.

[8]闫成文. 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初探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8.

[9]李瀚林. 大学生就业环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10]陶小江. 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11]陈宇红. 大学生就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12]祝金旭.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9.

[13]程琪. 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14]杨宝珠.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5]姚裕群.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J]. 人口学刊,2008,01:10-14.

[16]高耀,刘志民,方鹏. 人力资本、家庭资本与大学生就业政策绩效——基于江苏省20所高校的经验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10,08:56-63+99.